84农业网

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行业: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鱼|养鸡|养蛇|养鹅|养鸭|养龟|养虾|养蟹|养鹿|养蚕|黄粉虫

行业:水稻|玉米|花生|小麦|大豆|茶叶|棉花|油菜|鹌鹑|牛蛙|黄鳝|泥鳅|蚯蚓|养驴|养蝇蛆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中心 > 经济作物 > 油菜种植技术

油菜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84农业网   时间:2018-03-15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一、菌核病

江苏省油菜上重要的常发性病害,对油菜品质和产量影响大,一般年份减产1~2成,严重年份减产5~8成。

1.发生规律 上年遗留在土壤、病残体中的菌核春季萌发,释放子囊孢子随气流扩散传播,为初侵染源,飘落在植株上的孢子产生菌丝,侵入衰老叶片、花瓣引起发病。一般油菜盛花期为发病始盛期,随着发病的花瓣、老叶败落至植株其他部位,常在主茎叶柄或分枝处形成病斑,或通过败叶搭接,导致茎秆或分枝发病,一般终花期前后为叶片发病高峰期和茎秆始病期。终花后茎秆发病率迅速上升。油菜始花期至成熟期多阴雨,是病害重发的最主要因素。连作地或与十字花科留种蔬菜、莴苣等换茬病害重,偏施氮肥、排水不良、冻害重田块发病重。影响菌核病发生轻重的主要因子是花期气候条件,由于油菜花期最易感病,花期与子囊孢子飞散期吻合时间越长,病害越重,花期多雨高湿、日照少,病害发生重。

2.田间诊断 油菜全株叶片、叶柄、茎秆、分枝、花、角果等部位均可发病,以主茎发病损失最大。通常于早春下部叶片首先见病,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或灰白色,典型病斑可见数层同心轮纹,病斑背面铁青色,田间湿度大时可见白色絮状物。茎秆和分枝病斑为梭形或长条形,淡褐色水渍状,后渐为灰白色,湿度大则病部软腐,表面生白絮状霉层,内部空心,后期可见鼠粪状菌核,干燥后表皮破裂,纤维外露如麻绳状。花瓣感病,可见油渍状褐色小点,发病角果与茎、枝病斑相似,病部灰白,表皮粗糙,有的病角果外被白色菌丝包住,形成小菌核。

3.化学防治技术 坚持“抓住适期,主动出击,全面用药”的防治对策,在主茎开花株率80%~100%、一次枝梗开花株率在50%左右时防治。亩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50克,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150克,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35~50克。在菌核病对苯并咪唑类药剂产生抗性的地区,应使用菌核净、腐霉利(速克灵)、使百克(咪鲜胺)、万霉灵(乙霉威)、敌力脱(丙环唑)等单剂及其复配剂,如25%咪鲜胺40~50毫升,50%万霉灵100克、25%敌力脱25~30毫升、50%福菌核(福美双+菌核净)80~100克等。要用足水量,亩用水量不少于60公斤,全面喷透,以提高防效;要尽量向油菜茎秆中下部位喷药,防治效果好于仅向上部喷药。

二、霜霉病

俗称“龙头病”,长江流域发生普遍。流行年份病株率10%~50%,产量损失超过2成,降低菜籽产量和出油率。

1.发生规律 是一种低温高湿型病害,春季4~5月温度回升至10~20℃、遇多雨潮湿天气易流行。偏施氮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郁闭、连作地发病重。

2.田间诊断 油菜自苗期至开花结荚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茎、花和角果。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淡黄色斑点,后扩大成黄褐色不规则大斑,湿度大时,叶背病斑上出现白色霜状霉层。茎薹、分枝发病初生褪绿斑点,后扩大成不规则形黄褐色至黑褐色病斑,上生霜状霉层。花梗受害后有时出现肿大、弯曲呈“龙头”状,药器变绿肿大,也出现霉层,干枯不实。

3.防治技术 3月早春始病期和油菜抽薹至初花期,病株率达10%以上时用药防治。亩用70%代森锰锌100克,或69%烯酰码啉―锰锌100~130克,或66.5%霜霉威(普力克)水剂50~75毫升,或58%甲霜灵锰锌(瑞毒霉锰锌)150~175克,或64%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120~150克等喷雾防治,阿美西达(嘧菌酯)、醚菌酯等药剂也有较好的效果。

三、病毒病

主要是由油菜蚜虫传播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类病害。在蚜虫发生早而重的年份,发病普遍而严重。

1.发生规律 病毒主要由蚜虫传播,其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油菜易感病生育期(子叶期至6片真叶期)传毒蚜虫数量、气候条件等因素。油菜苗期,有翅蚜数量大,月平均气温15~20℃、相对湿度小于77%发生重,苗床或油菜直播田位于蔬菜田附近或前茬为蔬菜的田块发病重,白菜型发病重。[pagebreak]

2.田间诊断 发病株一般矮化、畸形,薹茎缩短,花果丛生,角果短小扭曲,上有小黑斑,有时似鸡毛爪状。甘蓝型油菜苗期叶片症状有黄斑、枯斑和花叶3种类型,成株期茎秆上有条斑、轮纹斑和点状枯斑3种类型。白菜型和芥菜型症状苗期为花叶和叶片皱缩,后期植株矮化,茎和果轴短缩,角果畸形。

3.防治技术 重点在苗期防治蚜虫。一是苗床期利用银灰塑料薄膜避蚜,或利用蚜虫趋黄性,秋季苗床或移栽田每亩放黄板6~8块诱杀。二是做好药剂拌种。用辛硫磷按种子重的2%~3%药量与10%~15%的水混合均匀搅拌,堆闷8~12小时,晾干后播种。三是适时防治蚜虫。苗期或薹期百株蚜量分别达到1000头或3000头时,采用吡虫啉、啶虫脒或菊酯类等农药防治,如10%吡虫啉20克或2.5%高效氯氰菊酯2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40~50毫升,50%抗蚜威可湿粉剂10~18克,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乳油10~20毫升等喷雾防治。(江苏省植保站杨荣明210036)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

精彩图片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