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农业网

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行业: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鱼|养鸡|养蛇|养鹅|养鸭|养龟|养虾|养蟹|养鹿|养蚕|黄粉虫

行业:水稻|玉米|花生|小麦|大豆|茶叶|棉花|油菜|鹌鹑|牛蛙|黄鳝|泥鳅|蚯蚓|养驴|养蝇蛆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中心 > 水产养殖 > 养虾技术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防治技术(二)

84农业网   时间:2018-03-1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3.黄头病

[病因]该病病原是黄头病病毒,呈杆状,有囊膜,病毒粒子[50~95]纳米×[130~380]纳米,属单链RNA病毒。

[症状]病虾早期游动迟缓,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成淡黄色。主要感染鳃组织、淋巴器官、血细胞和结缔组织等。该病毒毒力较强,对虾被感染后3~5天内可全军覆灭。

患病虾组织多处坏死。胞核缩小或破裂,核周围细胞质内有嗜碱性的球形包涵体。染毒组织的血窦中有一种独特的数目不等的球形细胞。其胞质嗜碱性、球形胞核居中。

[流行及危害]该病首先在印度斑节对虾的精养塘中发现,后在东亚地区的其它国家如泰国、中国、印尼等地流行。它可引起包括南美白对虾在内的多种对虾发病,并可与WSSV合并感染,危害幼虾、成虾。

[诊断]临床症状观察到鳃丝和头胸部肝胰腺区变成淡黄色可作初步诊断;血淋巴涂片观察到核固缩、核破裂和嗜碱性的包涵体可作为诊断依据;确诊可用DNA探针、RT-PCN方法和免疫学方法。

[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可用良好的管理和正确的操作来阻止疾病的发生和蔓延。其它方法同白斑综合征。

4.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

[病因]该病病原是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球形,无囊膜,直径22纳米,属单链DNA细小病毒科的病毒。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可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

[症状]患病幼体摄食减少,常浮于水面,甲壳出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濒死对虾体色明显变蓝,腹部肌肉混浊,病虾畸形,会在池中慢慢升起,静止一会后翻滚,接着腹面朝上沉入池底,几小时内重复此过程直到精疲力尽死亡或被其它健康虾吃掉。成虾被该病毒感染后一般呈无症状带毒状。

病虾的皮下组织、造血组织、触角腺、神经组织、淋巴器官等为主要靶组织。细胞核肿胀,胞核内有嗜曙红的呈晶体状排列包涵体,染色质向边缘移动。

[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对虾的仔虾期和幼虾期,该病的累计死亡率可高达80%~90%,但未见严重的急性流行。

[诊断]①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作出初步诊断。②取病虾靶器官,制成新鲜组织压片,用显微镜检查,发现细胞核肥大,核内有包涵体,可作出进一步诊断。③超薄切片,电镜观察,找到直径约为17~27纳米对称的病毒颗粒,即可作出确诊。

[防治方法]同白斑综合征。

5.肝胰腺细小病毒样病毒病[HPV]

[病因]该病由肝胰腺细小病毒样病毒引起。

[症状]病虾病理观察为肝胰腺上皮细胞的胞核肥大,核内有大而无定形嗜酸性包涵体,染色质着边减少,核仁着边。完整的包涵体常可脱落到肝胰腺腹管腔中,一般在肝胰腺远端管的F型和B型上皮细胞中常见。

[流行及危害]该病对幼体危害较大,往往在3~5天可造成大量死亡;在养成期,该病的累计死亡率最高可达90%以上,最低也有50%左右。

[诊断]①可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作出初步诊断。②在载玻片上加1滴1%孔雀石绿水溶液,然后放入病虾的肝胰腺1小块,盖上盖玻片,压成薄片,在光镜下检查,如发现胞核肥大,核内有绿色的包涵体[核仁及脂肪滴呈淡绿色]可作为诊断依据;将病虾的肝胰腺或前中肠制备超薄切片,用投射电镜检查,发现细胞中有肥大的核,核质中有包涵体及球形病毒颗粒,可作出进一步诊断。③确诊可采取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的方法。

[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预防,其措施有:①对虾池进行彻底消毒。②加强亲虾的检查,发现携带病毒的亲虾要及时清除,并对暂养池及工具进行消毒。③育苗时要加强对幼体的监测,一旦发现有病毒感染,应立即进行严格的隔离、消毒或销毁,以免造成疾病的传播和流行。④加强饲养管理,保证虾池的良好水质,确定合理的养殖密度,投喂优质饲料及准确掌握投饲量,定期投喂广谱抗菌药饲。

6.对虾杆状病毒病[BP]

[病因]该病由对虾杆状病毒引起。

[症状]患病对虾摄食量减少,生长明显减缓,体表和鳃附着多种寄生或共生生物。肝胰腺和中肠上皮是BP的主要靶器官。感染细胞的核肿大,染色质缩小和边移,核仁崩解,核内形成一个或多个包涵体,H-E染色嗜酸性,革兰氏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为深染的四面体状。电镜下可见包涵体内或游离其外的病毒粒子,严重感染时细胞坏死、脱落,病毒粒子和包涵体释放至肝胰腺的腺管内,通过粪便排出体外。

[流行及危害]在无节幼体和糠虾期,常表现为急性死亡,累积死亡率达90%以上。PL-5期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发病过程,4~8周累积死亡率超过50%。该病可通过健康虾吃了带病毒的虾感染而传播。

[诊断]①取病虾肝胰腺或前中肠,制成新鲜组织压片,用显微镜检查,发现上皮细胞内有金字塔形的包涵体[用伊红染色时呈桃红色],可作出初步诊断。②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如看到金字塔形包涵体或核质中有杆状病毒,可作出进一步诊断。

[防治方法]同肝胰腺细小病毒病。

7.呼肠弧病毒病[REO]

[病因]该病由呼肠弧病毒引起。

[症状]病虾蜕皮困难,附肢麻痹,游动缓慢,靠近池缘,反应迟钝:甲壳上有棕色斑点,鳃呈红棕色肝胰腺坏死萎缩,在R型和F型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嗜曙红到汗红染色的包涵体,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看到包涵体有直径50~60纳米的病毒粒子的集合体或晶体阵列;血淋巴液小凝固,神经系统有大量坏死的血细胞。

[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危害仔虾,尤其在养殖密度过火时容易发生。

[诊断]可根据血淋巴液不凝固、甲壳上有棕色斑点等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如发现R型和F型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嗜曙红到洋红染色的包涵体,包涵体中有直径50~60纳米的病毒粒子可作进一步的确诊。

[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如发现该病时,应该将水池中的虾全部处理,并用1%来苏儿消毒24小时,彻底洗刷干净,养殖池曝晒数天再放养。

8.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MBV]

[病因]该病山斑节对虾杆状病毒引起。MBV也可感染南美白对虾。

[症状]病虾体色蓝灰或蓝褐色,胃附近白浊化,厌食、反应能力弱,浮游于水表层,有的头、尾弯向一边,有时发现虾头朝上,身体垂直在水面旋转。体表和鳃易于附着聚缩虫、丝状细菌、藻类及污物,容易并发褐斑病等细菌性疾病,病虾最终侧卧池底死亡。

[流行及危害]该病毒对Ⅱ期蚤状幼体及以后各生长阶段的虾苗、幼虾及成虾均可感染,养殖环境的优劣对其死亡率有较大影响,一般死亡率为20%~90%。污染的水质是导致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带病的亲虾可使卵核幼体受到感染。由于虾有相残的习性,带病的虾被食后也会导致该病蔓延。

[诊断]①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作出初步诊断。②取病虾的肝胰腺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发现上皮细胞核肥大,核内有1个或多个球形的嗜酸性包涵体:电镜超薄切片检查,看到包涵体和核质中有许多杆状病毒,即可作出确诊。

[防治方法]①严格检疫。②严格消毒。虾池放养前用1~1.5克/立方米漂白粉清池;亲虾用100毫升/立方米福尔马林浸浴1分钟,然后放入产卵池,防止病原传播。

9.中肠腺白浊病[又称中肠腺混浊病]

[病因]病原是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BMN],属杆状病毒科。

[症状]该病有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病虾常在近表层水中游动,活力差,对刺激反应迟钝,不时回旋转动,厌食,不能正常发育,发病池虾大小相差显著。

中肠腺病症是该病的主要症状。病虾中肠腺上皮细胞排列凌乱、崩溃,并从基膜上脱落;核肥大,是正常状况下的2~3倍[大小为10~14微米×12~16微米,正常为4~6微米×4~8微米]。核质被破坏,分泌细胞减少,肥大的核内有许多病毒颗粒。中肠腺呈不透明白浊状,严重时白浊程度愈发明显,肠道有时也变混浊。

[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幼体及仔虾,尤其是糠虾幼体。感染病毒的幼体8~9天的累计死亡率可高达90%。带病毒的亲虾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随中肠腺上皮细胞的坏死而被排出体外,释放于水中而成为新的传染源。健康虾摄食病虾后即被感染。

[诊断]①可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尤其是中肠腺出现白浊现象是该病的重要特征;②中肠腺组织切片,若见上皮细胞排列凌乱、核肥大、细胞崩溃并从基膜上脱落,分泌细胞减少,超薄切片见病毒粒子,可判断为该病;③新鲜中肠腺暗视野观察法。将病虾苗完整的中肠腺取出,用盖玻片将其压成薄片,通过暗视野显微镜观察患病虾,可见到大小10~30微米、白色、轮廓清晰的圆形或长椭圆形的,感染了病毒而肥大的中肠腺上皮细胞核.福尔马林固定的标本也可用此法观察诊断:④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SPACOA]、荧光抗体技术等均可对该病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

精彩图片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