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农业网

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行业: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鱼|养鸡|养蛇|养鹅|养鸭|养龟|养虾|养蟹|养鹿|养蚕|黄粉虫

行业:水稻|玉米|花生|小麦|大豆|茶叶|棉花|油菜|鹌鹑|牛蛙|黄鳝|泥鳅|蚯蚓|养驴|养蝇蛆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中心 > 特种养殖 > 养鹿技术

鹿病防治技术:鹿坏死杆菌病

84农业网   时间:2018-03-15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鹿坏死杆菌病是鹿的一种常见慢性传染病,以蹄的损伤和皮肤、皮下组织、口腔及消化道黏膜、内脏发生坏死为特征。

1.病原本病病原是坏死梭杆菌,为多形性革兰氏阴性菌,小者呈球状,大者呈长丝状。本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动物场、沼泽、土壤中均可发现,还常存在健康动物的口腔、肠道、外生殖道等处。为严格厌氧菌。本菌能产生外毒素,可引起组织水肿,其内毒素可使组织坏死。本菌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温热及常用消毒剂都可杀死。

2.流行特点在自然情况下,多种畜禽及野生动物均有易感性。野生动物中梅花鹿、马鹿、水鹿、驼鹿和麝均易感,尤其仔鹿易感性更高。本病秋冬季节呈散发性,春夏较少发生。主要经皮肤损伤而感染。仔鹿在产育期呈地方流行,尤其在地面坚硬常因腕关节、跗关节部磨破而感染。幼鹿在分窝转移后,由于不安、剧烈蹦闯而损伤感染,也可因生齿期或采食粗硬饲料损伤口腔而感染发生。

3.临床症状病初,蹄踵及蹄冠部发生热痛性肿胀,个别可见蹄叶炎。而后出现化脓、溃烂和坏死,并向深部蔓延,以蹄冠肿胀许多小孔流出小米汤样污浊恶臭脓汁。有时坏死波及韧带、关节、骨骼、蹄匣,严重者发生蹄匣脱落及蹄骨破碎,跛行。同时,也可发现舌根、腭部,也有的起始于唇,患部有黄白色与健康组织牢固结合的坏死物。有时发生龟裂,坏死表现呈灰绿色、污灰色,坏死灶渐向深部发展,深达骨赂。当病变转移到内脏时,出现全身症状,精神沉郁,两耳下垂,食欲不好,喜卧,体温升高。有继发感染时,食欲废绝,迅速消瘦,呼吸短促乃至死亡。仔鹿因脐带创口感染,病程稍长,表现排尿弓腰,精神倦怠,被毛蓬乱。脐部有索状硬结或呈拳头大肿胀、从脐带处多孔流出恶臭似小米汤样脓汁。仔鹿腕关节前部、跗关节侧面磨破而感染时,如不及时治疗多转为慢性经过,引起骨质增生,即使痊愈也遗留“大骨节”或“跛行”后遗症。

4.解剖病理改变随鹿的种类和年龄而不同。病鹿尸体大多数高度消瘦。肝内坏死灶大小、数量不等,其小似胡桃,大则整个肝脏。前三胃黏膜上、胸膜腔内、肺内常见大小不等坏死灶,有的发生化脓性胸膜炎、化脓性纤维素性肺炎。一侧肺炎,甚至大部分肺烂掉,有特殊恶臭味。外部病变为患部硬固肿胀,溃烂和坏死。患肢皮下血管充盈,似绳样,压之硬固,重者蓄胀、充满恶臭脓汁,轻者蹄冠和球节皮溃开。皮下呈胶样浸润或呈橡皮腿。坏死杆菌在死亡组织中迅速死亡、崩解,只在病、健交界处可见到放射状排列的菌体。

5.诊断据症状和流行特点及病变可做出初步确诊,从病鹿口内做厚层唾液涂片,或从病灶周围病、健交界处刮取病科涂片镜检,可见有着色不均的长丝状杆菌。另外,也可进行动物接种和分离培养确诊。

6.防治(1)预防:避免皮肤、黏膜损伤,对鹿舍和保定栏要做安全检查。经常保持地面平整,圈舍及周围环境清洁、干燥。定期消毒,防止饲养管理用具的污染。仔鹿出生3~5日,进行脐带检查,发现感染时,立即治疗。发现病鹿立即隔离,并进行治疗。严禁隔离圈用具和健康互相串用。(2)治疗①局部治疗。彻底清除患部坏死组织,排净脓汁,暴露创面,造成有氧条件,以阻止坏死杆菌发育。用3%双氧水或1%高锰酸钾液洗净患部,撒布碘仿硼酸;炎性肿胀较重者外涂鱼石脂软膏,链霉素50万~100万单位,0.25%奴佛卡因10~20毫升,实行患肢封闭。如坏死面积大,侵害深部组织或形成瘘管,在清除坏死组织和充分洗涤之后,可灌注10%福尔马林酒精或10%~20%磺酊。肉芽生长过度者,可撒布卤碱粉。发生坏死性口炎时,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口腔,然后涂磺甘油,每天2次直到痊愈。蹄匣脱落病鹿,冬季防冻,绷带包扎,套上鹿鞋。②全身治疗。在局部治疗的同时,配合全身疗法,控制继发感染,防止原发病灶转移内脏,据分离的病原菌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同时结合对症治疗。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

精彩图片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