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84农业网 时间:2018-03-15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又称为大颌病(Lumpyaw)。本病的病原为牛放线菌(Actinomgcesbovis),和林氏放线杆菌(Actinobacillnslignieresi)。是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的一种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常发于反刍兽如牛、羊及鹿,该病的特征病状为头、颈、颌下和舌的放线菌肿块,引起病畜的呼吸、吞咽和咀嚼困难,迅速消瘦,皮肤化脓破溃,形成瘘管,长久不愈。2000年7月~2002年9月,西宁动物园先后发生了5例梅花鹿、2例马鹿的放线菌病,经治疗后除一例发生死亡外,其余6只全部治愈,现将发病及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2000年7月初,西宁动物园5只成年梅花鹿(雄性3只,雌性2只)、2只马鹿(均为雄性)先后发生了放线菌病,发病初期下颌部、左右面颊出现鸡蛋大小的肿块,触诊有痛感。短时间内肿块扩大,成为一小而坚实的硬块,此时触诊无痛感,病鹿呼吸、吞咽和咀嚼困难,逐渐消瘦。一例肿块破溃化脓,流出黄白色脓汁,并延伸至面颊形成瘘管,多次治疗无效而死亡。
2诊断刮取患鹿肿块破溃处的脓汁少许,用水清洗,找出其内针尖大小的硫磺样颗粒,置于玻片上,滴1滴15%氢氧化钾溶液,压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菌体中心紫色,周围有辐射状的红色菌丝,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放线菌病。
3治疗将病鹿用眠乃宁麻醉,切开肿块,先后用3%双氧水、5%碘酊和160万单位的青霉素生理盐水清洗,并用食用的含碘盐填充,肌肉注射480万单位青霉素。一周后再处理1次,除1例形成瘘管、化脓灶扩大而死亡外,其余6例全部痊愈。
4体会
4.1放线菌存在于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寄生于动物的口腔和上呼吸道中,当黏膜和皮肤有破损时便可感染发病,形成特异性菌肿。
4.2该病的发生与口腔黏膜和皮肤的破损有直接关系,当动物换齿或吃人带刺的饲料如禾本植物的茎、麦秸和大麦穗时,导致黏膜受损而引起该病的发生,我园此次发生鹿放线菌病可能与饲喂麦秸等饲料有关。
4.3为了防止本病的发生,要注意饲料及饮水的卫生,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圈舍的卫生及消毒工作,特别是防止皮肤、黏膜发生损伤。对伤口进行及时的处理和治疗,在本病的预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4牛放线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及林可霉素较敏感,所以合理应用抗生素可提高本病的治愈率。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