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农业网

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行业: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鱼|养鸡|养蛇|养鹅|养鸭|养龟|养虾|养蟹|养鹿|养蚕|黄粉虫

行业:水稻|玉米|花生|小麦|大豆|茶叶|棉花|油菜|鹌鹑|牛蛙|黄鳝|泥鳅|蚯蚓|养驴|养蝇蛆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中心 > 畜禽养殖 > 养牛技术

牛副结核及防治

84农业网   时间:2018-03-1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本病又称副结核性肠炎,是由副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牛、羊慢性接触性传染病。特征是长期顽固性腹泻和进行性消瘦,死后剖检见肠黏膜增厚并形成皱褶。本病广泛分布,一般养牛地区都可能存在。

1.病原。

本病病原为副结核分枝杆菌,形态为短杆菌,存在于病畜(包括没有明显症状的患畜)肠道黏膜和肠系膜淋巴结,通过粪便排出。

2.流行特点。

本菌主感染牛(尤其是奶牛),幼龄牛最易感,其次是羊、猪。病畜是主要传染源,从粪便中持续或间歇向外排出菌体,病菌在外界能存活较长时间,通过污染的体表、场地、草料和水源经消化道感染。一部分病畜,病原菌可侵入血液,随乳汁和尿排出体外。在性腺也发现过副结核杆菌。当母牛有副结核症状时,子宫感染率在50%以上。幼龄牛感染后,由于潜伏期长(可达6~12个月或更长),往往要到2~5岁时才表现出临床症状。本病呈散发或地方流行。

3.症状特征。

潜伏期数月至一两年。病牛早期出现间歇性腹泻,以后变成顽固性腹泻,粪便稀薄,常呈喷射状排出,恶臭,带有气泡和黏液。尾根及会阴部常混有粪污。腹泻有时可停止,也能复发。随病程进展,病牛高度贫血和消瘦,精神委顿,常伏卧。泌乳停止,被毛粗乱无光,严重下颌及垂皮水肿,最后因衰竭死亡。病程几个月或1~2年。

4.解剖病理改变。

病牛极度消瘦,黏膜苍白,主要病理变化在消化道和肠系膜淋巴结,尤其见于回肠、空肠和结肠前段,为慢性卡他性肠炎,回肠黏膜厚增3~20倍,形成明显皱折,呈脑回状外观。黏膜黄白或灰黄色,附浑浊黏液,但无结节、坏死和溃疡。突起皱襞充血。浆膜下和肠系膜淋巴管扩张,浆膜和肠系膜显著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如索状,切面湿润有黄白色病灶,但无干酪样变化。

5.诊断。

据流行病学和症状特点,尤其病牛长期顽固反复下痢、逐渐消瘦,剖检回肠黏膜增厚,形成如脑回样皱襞,可初步诊断。确诊应进行细菌学和变态反应检查。

6.防治。

本病缺乏有效的免疫和治疗方法。

(1)预防:预防本病重在加强饲养管理,尤其幼牛,给以足够营养,增强抗病能力。不从疫区引进牛只,尤不进口牛,必须做好检疫和隔离观察,确认健康方可混群。曾检出过病牛的假定健康牛群,除随时检查外,每年进行4次(间隔3日)变态反应检疫,连续3次阴性则视为健康牛群。

(2)扑灭措施:发现有明显症状和细菌学检查为阳性的牛,及时扑杀。变态反应阳性牛,进行集中隔离,分批淘汰。变态反应疑似病牛,隔离饲养,分期定时检查。病牛所产的犊牛,立即与母牛隔开,人工哺乳,培育健康犊牛群。病牛污染的牛舍、运动场、用具等,用生石灰、漂白粉或烧碱等药液进行经常性消毒,及时清除粪便,经生物热处理后作肥料。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

精彩图片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