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84农业网 时间:2018-03-1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鸭丝虫病是由龙线科鸟蛇属的线虫寄生于鸭子的皮下结缔组织中引起的。本病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省、自治区,如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四川及台湾等地;感染率50%左右,死亡率20%左右,对养鸭业危害很大。
症状:该病症状典型,在下颚、颈部、眼周围、腹部、腿部等处的皮下结缔组织内形成瘤样肿胀,初期如豆大,较硬,以后逐渐变大、变软,患部呈紫色。肿胀发生在眼周围,导致结膜外翻,有的视力丧失;肿胀发生在颈部,病鸭采食困难;肿胀发生在腿部,致使病鸭行走不便或不能站立,病鸭发育迟缓,消瘦,可引起大批死亡。
诊断要点:剖检病死鸭,切开紫色的瘤样肿胀,可见白色液体流出,镜检可见大量幼虫,同时可见成团的白色细线状虫体活动,易于确诊。
预防方案:
(1)严防雏鸭感染。
在发病季节,不要去疑有阳性剑水蚤的稻田沟渠等处放养雏鸭。
(2)消灭中间宿主。
可在有中间宿主――剑水蚤的地方(如稻田、水沟等处)撒布一些石灰或敌百虫(使浓度达到百万分之一)。
(3)预防性驱虫。
用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50毫克,每天喂服1次,连用2天。
治疗方案:对本病应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可选用1%敌百虫溶液、1%碘溶液、0.5%高锰酸钾溶液、2%左咪唑溶液,按瘤样肿胀大小,病灶内注射0.5~2.0毫升。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