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农业网

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行业: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鱼|养鸡|养蛇|养鹅|养鸭|养龟|养虾|养蟹|养鹿|养蚕|黄粉虫

行业:水稻|玉米|花生|小麦|大豆|茶叶|棉花|油菜|鹌鹑|牛蛙|黄鳝|泥鳅|蚯蚓|养驴|养蝇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际新闻

日本乡村垃圾处理与城市一样细致

84农业网   时间:2018-04-05    作者:佚名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冠楠

【农村垃圾处理新探索系列报道】 

干净,是许多游客对日本的最深印象。天蓝水清,一尘不染,路上也基本见不到纸屑。可是,40多年前的日本也曾饱受大气严重污染和垃圾包围城市的困扰,通过日本政府与国民的共同努力,日本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干净的城乡环境成了一张名片,吸引大量外国游客赴日旅游。

众所周知,日本在垃圾分类、回收以及法律约束等环境治理方面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名。在日本,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对垃圾的处理都十分细致,甚至某些乡村对垃圾处理的细致化程度比大城市还要高。

垃圾分类 细致至极

20世纪50年代,日本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出现了很多关于垃圾问题的冲突。进入70年代,日本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起初只分可燃和不可燃垃圾。随着资源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发展,垃圾分类也越发细化和复杂。据了解,日本的垃圾大致分为八大类:第一种是可燃垃圾,比如厨余垃圾、衣服、革制品等;第二类则是不可燃垃圾,比如餐具、厨具、玻璃制品等;第三类被日本人称为粗大垃圾,比如自行车、桌椅、微波炉等;第四类是不可回收的垃圾,比如水泥、农具、废轮胎等;第五类是塑料瓶类,比如饮料、酒、酱油等产品的塑料瓶;第六类是可回收塑料类,比如商品的塑料包装袋、牙膏管、洗发水瓶子等;第七类是有害垃圾,比如干电池、水银式体温计等;第八类是资源垃圾,比如报纸杂志、硬纸箱等。这些分类不仅出现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日本其他小城市及农村地区,垃圾分类也一样。例如爱知县的一些城市将垃圾约分为26类,熊本县水俣市约24类。再如,德岛县上胜町在日本国内以垃圾分类细致而著称,分类竟达到34类之多。

从分类来看,已经令人叹服日本人的细致了,然而,在垃圾分类过程中还有更多需要日本国民注意的事情。比如,想要扔掉一个塑料瓶,首先瓶盖要拧下来单独扔掉,同时瓶身上的塑料标签也要撕下来单独扔,最后塑料瓶体要用水将瓶内污渍冲掉、踩扁,再单独装入透明塑料袋中扔掉。再如,在中国能卖钱的粗大垃圾如废纸盒、旧电器、旧家具等,在日本反而需要花钱去处理。日本人必须要把粗大垃圾搬到指定回收点,而不是放到平时扔垃圾的地方。不仅如此,还要事先购买处理券。处理券在便利店即可买到,粗大垃圾的大小决定了处理券的价格,一般从二百日元到数千日元不等。如果买的处理券不够,垃圾收集员会贴一个未被收集的理由便签,这时要再去便利店补齐处理费金额。

垃圾回收 井然有序

日本垃圾分类有着严格的要求,分类后的回收也非常复杂。特别是在相对偏僻的乡村,垃圾收集日以及具体投放时间都有严格的限制,如果错过了规定日期的指定时间,就只能将垃圾存放到下个收集日再进行处理。也正因如此,日本许多家庭都按照垃圾划分种类在家里准备了相应数量的小垃圾桶,里面套上指定的垃圾袋,在日常生活中扔垃圾时就完成了垃圾分类,这样一到具体收集日时便可轻松将垃圾扔掉。

除此之外,日本有的行政区会在年底给每一家住户送上第二年的垃圾投放“年历”,上面配有各种类别垃圾的图画,帮助市民进行垃圾分类。不仅如此,在“年历”上每个月的日期还会用不同颜色来注明垃圾收集日的信息。即使没有“年历”,居民也可以通过市报、政府官方网站等方式了解到垃圾收集日的具体信息。

垃圾处理 立法不断完善

如此烦琐的垃圾分类和投弃程序,如果只是以道德对公民予以约束,恐怕是难以落实的。而日本垃圾分类的历史,也是法制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一方面是日本政府和民众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更有效地对国民进行了约束。日本关于垃圾分类的法律条文之多,量刑之重,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数一数二的。然而,日本的相关垃圾处理法律设立并没有太久的时间,1970年12月25日,日本国会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这部法律的设立目的是遏制废弃物的排放,并对废弃物进行适当的分类、保管、收集、运输、再生和处理,保持清洁的生活环境,提高公共卫生。随后在1995年制定了《容器包装再循环法》,1998年制定了《家用电器再循环法》,在2000年制定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提出,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等。

在长期法律和宣传教育的影响下,在公民自我约束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下,无论是日本的城市还是乡村,都将垃圾处理工作做到了极致,这值得世界各国借鉴。

(本报驻东京记者 张冠楠)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