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84农业网 时间:2018-04-05 作者:佚名 来源:云南日报
拥有70.08%森林覆盖率的龙陵县,同时也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为实现全面脱贫致富,龙陵县依托资源禀赋,精心打造生态产业链条,着力开发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三大板块经济,做足做活绿色生态文章,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开渠导入活水 筑巢引来“凤栖”
近年来,龙陵县着力转型发展,确立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和生态产业富民战略,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搞产业发展,实现绿化与产业同步,生态与效益并行,走出一条以绿色为底色的农业现代化路子。
为有效发挥资源优势,龙陵着重做大做强三大生态绿色产业,即突出“特色+绿色”,催生“精品农业”;打造“绿色长廊“,做大“观光农业”;致力于持续发展,打造“循环农业”。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园区化布局、产业化经营,龙陵发展的引擎正在壮大。
在“招商引资、产业为要”理念引领下,龙陵聚焦生物资源与大健康、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旅游文化等领域,突出绿色水电硅、生物资源、生态旅游等方面的优势,规划建设了龙陵硅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黄龙玉文化产业园、保山工贸园区龙陵“园中园”;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扶持发展石斛龙头企业,建立集石斛系列产品品牌经营、养生体验为一体的石斛全产业链;依托黄龙玉产业园,重点布局黄龙玉加工销售、文化体验、玉雕人才培训等产业。
同时,该县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项目储备机制,对接产业政策、把握投资导向,挖掘优势资源、开发优质项目。完善项目融资机制,用足用活股权债权、投融资、标准厂房租购、电价优惠、购房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对上争取投资、对外招商引资、对内激活民资力度,培育和吸引投资、运营主体,促进项目投资多元化、市场化;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健全要素保障、协调服务、督察考核制度,破解项目审批难、落地难、推进难等问题,高质量、快节奏推进项目建设,形成项目“论证储备一批、开工在建一批、建成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格局。
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开发并不意味着要以牺牲生态为代价,也可以融合发展。毗邻县城的黄龙玉产业园区和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是全县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但在这里听不到机器的轰鸣,而是一幅“厂在林中,林在厂中”的画面。
目前,全县共吸引生态型经济项目投资40多亿元,引进10多户知名企业,种植石斛、优质茶、咖啡等近8.5万亩,黄山羊存栏18.3万只,打造出龙陵紫皮石斛系列产品、香归银毫、龙陵黄山羊等100多张精品农业名片。全县入园企业达6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8家。201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8.55亿元、工业增加值21.1亿元。
大小园区联动 农业“接二连三”
以前,拥有绿水青山却不能变成金山银山,龙陵人开始思索发展的瓶颈和路子。怎样走出传统一亩三分地的“作坊式”生产和“提篮小卖”的经营方式,如何从单一的农业主体、自给式的畜牧养殖、设施农业匮乏中突围?
为了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龙陵县大力实施农业“接二(第二产业)连三(第三产业)”工程,煅造“绿色引擎”。主要措施有:着力培植“公司+基地+农户”“民营资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等主体融合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为农民提供订单生产等系列化服务;以资本经营和优势产品为纽带,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
通过融合发展,龙陵县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全县31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3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与园区经济链相互融合、共赢发展;“农”字号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10多个涉农产业链带有机衔接,形成了每个产业都有1至2户龙头公司担纲开发的格局。
作为著名石斛产地,龙陵县石斛种植面积已达183万亩,去年实现农业产值4.5亿元、工业产值17亿元,枫斗加工增值6亿元,涉及农户1.2万户,户均收入3万余元。为了做大做强黄山羊产业,该县专门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公司,引导农民成立黄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27个,把“散兵游勇”整编入伍,联合起来闯市场;结合打造抗战文化、温泉养生文化、黄龙玉文化“三大品牌”和全域旅游,建成一批生态景区和民族风情文化景区(点),开辟了四条精品旅游线路,擦亮“中国松山·宝地龙陵”外宣名片,形成了生态兴旅游、文化促旅游、旅游带经济的发展格局。
园区推动农业,企业带动产业,借助园区与龙头企业,龙陵生态产业从小作坊式种养蜕变为现在的园区化种养,从“提篮小卖”蜕变为产、供、销一条龙的企业化运作,走出了一条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和高效现代农业迈进的路子。
致力生态富民 推动“绿色扶贫”
“现在的日子有盼头,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龙山镇核桃坪村村民张安礼谈起生活变化时,脸上笑容灿烂。和村里的大多数人一样,张安礼之前就靠几亩土地生活。2年前,驻村扶贫工作队给张安礼送来1.2万株石斛苗,去年收入2.5万多元,加上他和妻子加工石斛枫斗的收入,全家每年有5万多元的收入,从此生活有了起色。
象达镇小米地是个傈僳族村,产业单一,群众增收门路不多。县扶贫办在村里举办了3期石斛枫斗培训班,培训农民100多人,带动全村300多农户搞枫斗加工,自发形成了14个“大嫂车间”,每户每年加工枫斗收入在1万至2万元之间,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当前,全县有30多户石斛种植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建起了700多个石斛枫斗加工“大嫂车间”,让广大农村妇女不出家门就挣到钱。
“‘大嫂车间’太好了。我们公司在全县建起了100多个加工石斛枫斗的扶贫‘大嫂车间’,为农村贫困妇女提供就业平台,带动了农民增收,而且车间建在农户家,大大减少了公司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龙陵县益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经理杨恩灿说。
“房前是石斛,屋后养蜜蜂”,这是现在龙陵很多村寨常见的景象。平达乡黄连河村依托当地龙头公司养殖中华蜜蜂2800多巢,成立养蜂互助组17个,带动80%以上的农户养蜂,酿造出甜蜜生活。年过七十的傈僳族养蜂老人胡连聪日子过得很悠闲,50多巢蜜蜂平日不用多管,每年收夏、冬两季蜜,所产蜂蜜留下一些自家吃,剩下的可卖3万多元,很快摘去了贫困帽,过上了好日子。
精品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龙陵县“生态+特色产业”战略的实施,激发出广大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情。很多农民从粗放耕作、广种薄收的传统耕作方式中解放出来,学会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一大批新产业带进农村,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农民增收道路越走越宽广,生态富民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