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84农业网 时间:2018-04-08 作者:佚名 来源:东方网
近日从崇明区农委了解到,根据《上海市崇明区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崇明将通过3年努力,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生产、产业、经营、科创、政策体系,形成与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相匹配的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格局。
以品质促品牌建设
“崇明农业要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条新路。”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在这3年中,崇明将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动力,以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线,实现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三高”目标。到2020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的农田面积比重达到90%以上;绿色食品认证率达到90%,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重达到85%;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达到75%;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不低于95%;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不低于95%;亩均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降低到16.7公斤和0.4公斤。
此外,崇明还将打造3个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并立足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加强品牌建设力度,以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为基础,以品质促进品牌建设,以品牌带动产业升级,实现农产品高附加值。
花卉苗木产业更优质
绿色是生态崇明的底色,在全区森林覆盖率已超过25%、向30%目标奋进的基础上,崇明还将为绿色本底增添色彩。《计划》中提到,3年里,崇明将以西红花、红掌鲜切花、水仙花、黄杨等现有花卉苗木产业为基础,编制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国内外知名花卉生产企业。
至2020年,花卉苗木产业形成东、中、西3个产业发展组团:崇东片区,以港沿国家设施工程中心为核心形成科研、种源花卉及园艺花卉区;崇中片区,以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结合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扩园、崇明薰衣草主题公园、光明田缘建设,打造集花田花海、旅游观光、生态体验于一体的花卉田园综合体;崇西片区,以庙镇为核心,形成鲜切花、小型绿植产业化基地。届时,“海上花岛”将揭开神秘面纱。
提升绿色食品口碑
崇明优质农产品在上海市民中颇有口碑。按照《计划》,崇明将建设成为上海最大的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到2020年,绿色食品认证率达到90%。“在这过程中,我们会鼓励开展单个农产品或基地的绿色认证。”区农委有关负责人说,崇明还将加快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系统建设,推广农产品条形码制度,实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强化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市民对崇明绿色食品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为打造更多优质农产品,崇明还将筛选出适合在崇明生长、附加值高、市场认可度高的水产、蔬果、树种、水稻等品种,为崇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发展提供支撑。不仅如此,崇明还会对一些深受上海市民喜爱的崇明特产采取保种及繁育等措施。如提升芋艿、白扁豆、金瓜等特色农产品保种选种,防止物种退化。如建设具有国际一流生产环境的种源繁育基地,加强崇明白山羊及沙乌头猪种源繁育和市场推广,并搭建市场推广平台,带动周边农民致富。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崇明要打造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高地,就需要具有较强绿色农业建设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根据《计划》,一方面,崇明将加强政策扶持,统筹财政、土地等政策,以产业化思路开展农业招商,加快引进符合崇明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方向的优质项目和有资本、懂技术、会经营的优质经营主体。另一方面,全力扶持壮大以农业龙头企业、博士农场、开心农场为重点的新型经营主体,并发挥其在组织化、市场化、产业化方面的作用,体现优质优价,延长产业链条,引领都市农业发展。
与此同时,崇明还将培育拓展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服务功能,从单纯服务农业生产转变为服务于农业全产业链与价值链,包括农机服务、植保服务、农资配送、农业金融保险、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供应链管理服务、食品安全服务等新型农业服务,先期试点粮食供种市场化服务,组建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开展标准化农机服务。
多措并举减少面源污染
所谓绿色农业,不仅产品是生态的、绿色的,其生产过程也应是“绿色”的。以秸秆综合利用为例,崇明将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采取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方式,构建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体系。比如,结合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鼓励乡镇试点整区域建立农作物秸秆网格化收集模式;推进秸秆饲料化、畜禽养殖场“全粪+秸秆”制作有机肥等试点,变废为宝,打通种植业、养殖业生态循环链。各乡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农作物秸秆进行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的多途径利用。
3年里,崇明还将试点示范池塘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养殖,发展集约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推广养殖水内循环处理技术等新技术,减少并逐步禁止直排,防止面源污染,同时开展养殖池塘底泥成分监测,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等创新手段开展池塘底泥生态修复,保障养殖环境持续生态健康。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