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农业网

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行业: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鱼|养鸡|养蛇|养鹅|养鸭|养龟|养虾|养蟹|养鹿|养蚕|黄粉虫

行业:水稻|玉米|花生|小麦|大豆|茶叶|棉花|油菜|鹌鹑|牛蛙|黄鳝|泥鳅|蚯蚓|养驴|养蝇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刘经才:甘守田间30载 助农致富满腔情

84农业网   时间:2018-05-16    作者:佚名    来源:鹤岗新闻网

图为刘经才正在大棚里整理瓜秧。

一张黝黑的脸,一身带尘土的衣服,个头不高,每天与土地默默交流,时常蹲在大棚里与种子、肥料、蔬菜为伴,活脱脱一个农民大叔的形象。

其实,他真实的身份是个知识分子,只不过,他所学的专业知识,必须要跟农民亲、跟农村近、跟农业跑。

而他最让人感叹的是,从投入这块土地的那天起,一直坚持了30年,跟身边的农民“亲”了30年,为所在的农村服务了30年,与挚爱一生的农业事业痴守了30年。他的人生也许无法与辉煌挂上钩,更谈不上“腾达”,为一份不算光鲜的职业投入了30年的人生岁月,许多人也许会笑他痴、笑他傻,但他已经习惯了这些。在他的心里,最高兴的是通过自己的农业技术研究、推广,看到农民增产增收的喜悦,这就是自己的价值所在。

他叫刘经才,现任蔬园乡种植业中心主任,享有鹤岗科技带头人称号的高级农艺师。

春忙在即,记者与这位服务土地与农民大半辈子的本地农业专家有了一面之缘,并了解了他与众不同的耕耘之旅——

承父业,变职业

他与土地结缘,也许是一种命运的安排。

1958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比较特殊的年份。那时,刘经才的父亲还在山东莘县。尽管每日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耕作,但所打的粮食依然难以维持生计,面对挨饿的困境,刘经才的父亲不得已逃荒来到了东北黑龙江,在伊春五营区五七农场落了脚。

1963年,刘经才出生在这片被森林环绕的黑土地上。

他回忆说,当时父亲是林业采伐工人,后来又被安排到农场种地。因工资非常低,他开始种点儿自留地,以维持生活。父亲是个种地能手,当时就能琢磨着扣棚种菜,这样就能多产些菜可以卖一点儿,可以赚些额外收入。当时,他和哥哥都曾跟着父亲在地里干过活儿。正因为这样,家里哥儿几个后来才完成了学业。

也正因为跟着父亲扣大棚的经历,为他后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搞设施农业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特别是父亲呵护小秧苗就像对婴儿似的情景,既怕它冷了,又怕它热着。那种质朴的情感,更是深深地影响着他,也由于这种质朴情感,让他将这变成了终生的职业。

1984年,刘经才考上了黑龙江省北安农校大专班,他选学了农学专业。而这一专业选择,也成了他一生的职业追求,他坚信走“民以食为天”的道儿,肯定不会错。

为农民,当农民

1987年7月,刘经才毕业后,被分配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初出校门,他便接了个“大活儿”:水稻旱育稀植及抛秧栽培技术推广。

当时全市仅有35亩稻田采用了这项技术,大多还是传统的栽植技术,产量低,成活率也不高。为了将这项新的栽培技术推广得更广泛一些,刘经才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全身心投入到其中,这村跑到那村,跑完这片地,又跑到另一块地,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勺。尽管如此,他依然乐此不疲,因为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经过一年的努力,全市应用水稻旱育稀植及抛秧栽培技术达到了1000多亩。他也因此立了一大功,曾被市农委评为全市劳模。谈及这段经历,刘经才似有些遗憾地说,如果当时我要继续在水稻上做下去,也能出些很可观的成果。

1988年10月,因工作需要,刘经才被调到蔬园乡工作,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性质没变,主要从事蔬菜大田、经济作物推广、设施农业研究推广与科研管理工作。当时农业技术推广存在双重难题,一方面是来自农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蔬菜产量、质量和品种的需求,要求农民必须走科技种田、设施农业的路,另一方面是来自农民自身素质、意识和传统种菜习惯等多方面的限制,这给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刘经才准备采取种试验田的办法,引导农民接受新技术。

刘经才回忆当时的情景说,为了种好试验田,他当时以2分利贷了2万元钱,在试验田跟前盖了个房子,以便于天天守在这里照顾田地和蔬菜。记得是“十一”期间动工,天已经有些冷了,盖房子时,晚上就睡在大棚里,大棚里再冷,就跑到老乡家里睡一晚。等忙活完房子,本来就不胖的他,掉了有20斤肉。

从那时起,他的双脚、他的身影绝大多时间都是走入田间、转在地头,与农民、与蔬菜、与大棚成为了最亲密的朋友。

面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出现,面对农民的怀疑观望,刘经才总是全身心地在试验田上投入试验,经常在田间挽着裤腿一干就是一天,一身汗水,一身泥土,晒得黑黑的,弄得几乎与农民毫无二致。当试验成果达到预期目的后,马上无偿地推广给全乡农民。一转眼在蔬园乡的田间地头忙活了30年,这里的农民几乎没有不认识他的,谁家的大棚或蔬菜遇到了问题,总会去找他这个“农业专家”给诊断诊断。后来,有了微信后,有好多村里的农民都建立了微信群,都争先恐后地把刘经才拉进群里,以便于遇到问题随时交流请教。

有些人不理解地说,你有学历有职称,在田间地头这么长时间了,理论实践经验都有,为何不经营一个自己的农业技术服务公司,保证能挣大钱,干嘛总是免费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呢?刘经才说,我学的农技专业知识,就要用于农民。他说到了,也做到了。每当给农民讲课、技术指导的时候,他都坚持深入浅出、举一反三,让农民朋友听得很解渴,大受其益,大家都愿意跟他交朋友。多年来,通过刘经才的讲解、培训、辅导,农民朋友的科学种植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有了不同幅度的增加,这才是他最想要的结果。

他常常跟身边的朋友讲,我学的是农技,干得是我的本行,心里踏实。多年来,他一直跟土地跟农民打交道,在蔬园乡的各个村庄谁家种什么品种,蔬菜大棚的构造如何,甚至秧苗长势他都装在心里。他经常行走在村庄田间地头,农民找他解决问题很方便,确诊率也很高,因为这里的一切他太熟悉了。在这里搞农技人手比较少,给农民送药、送技术他都会亲自到现场。有几次,他曾不顾发着高烧带病下乡前往指导,爱人心疼坚决不让他去,他跟爱人解释说:“你知道吗?现在是农民育苗关键时候,苗育不好,就会影响农民一年的收入了。”爱人拿他没办法,只好任由他去了。

  农民的梦,我的梦

今年刘经才已经56岁了,不知不觉,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小伙已经走近了花甲之年,而这其间的岁月大都是陪伴着期待的农民、陪伴着各种幼小的秧苗、陪伴着希望的土地、陪着喜人的蔬菜、陪伴着承载收入的大棚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我只是一个懂农业技术的农艺师,只有将自己的才学施展出来,才能让农民受益,加快农民脱贫致富。”这是刘经才的心里话,也是他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始终如一的追求步履。

自从迈入这个农业技术推广的行当,刘经才就不断地在农技推广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和探索,每年他都给自己制定新的农技实验、示范、推广方面的目标。通过多年对蔬菜栽培的探索研究,将引进的多项技术进行推广应用,以提升全乡生产水平。如在保护地提前延后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圆葱栽培技术、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五味子栽培技术、特菜栽培技术,玉米葡萄栽培技术等45项技术都得到广泛应用,发挥了其增产、增效的作用,这45项新技术共增产粮豆、果蔬等2300万公斤,农民增收540万元。

在设施农业方面,他通过多年引进新品种进行无数次的试验,引进了蔬菜优良品种6类160多个,设施农业种植面积1200亩,达到了南菜北种、野菜家种、夏菜春种等反季种植,在高寒地带实现了四季常青,农民增收了,市民餐桌菜品丰富了。

从2004年起,蔬园乡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大见成效阶段,新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在全市得到普遍应用,推广应用率50%以上;大棚节水微喷、滴灌技术推广从零到普及率80%以上。

建设科技示范园区,是他多年来不断执著追求的一个梦想,也是始终坚持不懈努力实践的一个目标。他想通过科技示范园区,让农民从中学会从技术到管理多方面技能的整体提升,为此,他始终致力于向农民推广节本、提质、增产、增效的复合技术,坚持良种和良法相结合,加强园区技术集成组装配套,从而推进农业标准化到位率。近年来,在区、乡的大力支持下,他在全乡创建了10个科技示范带,4个科技示范区,平均落实科技示范田400亩,30个科技项目,49项农业新技术,40个新特品种在园区地得到落实,科技推广达到85%以上,科技贡献率达45%,这些项目累计为全乡创造经济效益4500多万元。

为了拓宽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他还在黑木耳摆栽培技术方面进行了试验推广,使这项实用技术在全乡得到广泛应用,全乡最多一年推广种植了300多万袋,推广应用10多年,菌农共计增加纯经济效益450万元;无公害蔬菜优质栽培技术推广种植5000余亩,推广10余年时间,示范园总效益达到500多万元。

为了培养更多的科技型农民,冬闲时节,他组织科技人员到村到户宣传农业科技,他经常利用农闲进行农民实用技术专题讲座,培训、做简报等形式讲解农技知识,使许多农民走向了科技型致富道路。他也因此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30年耕耘尘与土,数千日子为农忙。刘经才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并耕耘于农业一线,竭尽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积极开展农技创新、推广应用,取得了十分突出的业绩。他曾连续多年荣获区、市、省、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科技带头人、农业先进工作者,多次获得市模范工作者、为农服务先进个人,2016年,获得全市“五一”劳动模范荣誉,同年获农业部颁发的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

谈到这些成绩,刘经才并不以为然,他最在意的还是农民的心声、农民致富的需要,因此,他永远不会停下自己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的脚步。他说,今年自己确定的目标是推广精品有机蔬菜种植技术,改善品质,引进蜜蜂授粉技术,用光氮核肥技术,不用一粒化肥,降成本、提品质,好让农民的口袋再丰满些,引进耐储运蔬菜品种,打入俄罗斯市场,走进“一带一路”。

在刘经才心中,农技创新永远在路上,服务农民也一直在路上,这就是农业科技战线一个平凡工作者的情怀!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