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农业网

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行业: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鱼|养鸡|养蛇|养鹅|养鸭|养龟|养虾|养蟹|养鹿|养蚕|黄粉虫

行业:水稻|玉米|花生|小麦|大豆|茶叶|棉花|油菜|鹌鹑|牛蛙|黄鳝|泥鳅|蚯蚓|养驴|养蝇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四川阿坝州:延伸文化扶贫链条 拓宽致富增收路子

84农业网   时间:2018-06-11    作者:佚名    来源:阿坝日报

延伸文化扶贫链条 拓宽致富增收路子

——阿坝州深度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现场推进会侧记

一个个民族文化的“金字招牌”,让浸润在藏族文化雨露中的壤巴拉又一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6月4日至5日,阿坝州深度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现场会在壤塘县举行。来自省、州的160余名文化扶贫相关人员齐聚高原,走进壤塘县觉囊文化中心和藏香、藏茶、藏药、唐卡、石刻等各类传习所,感受文化扶贫迸发出的无限活力,见证阿坝高原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壤塘县“做”

文旅融合发展,助推群众脱贫致富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藏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基地”……一项项荣誉称号是对壤塘县文化扶贫的肯定和最高褒奖。

壤塘县是阿坝州国家重点扶贫县,脱贫攻坚面临“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贫病交织、脱贫难、返贫易”的挑战。若不是身临其境,谁能想到在如此自然条件下,壤塘县早已将文化扶贫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近年来,壤塘县提出了“文化强县”的目标,以梵音、唐卡、藏戏、石刻等最具壤塘特色的非遗为核心,以非遗传习所、文化产业园为载体,以非遗生产性保护助力脱贫攻坚为重点,通过培育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具有影响力的非遗文化品牌,加快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促使非遗生产性保护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在觉囊文化中心,唐卡画师的笔尖在清静中勾勒出绝美的线条;藏香传习所里阵阵青烟缭绕,已有六百多年生产历史的时轮藏香依旧沁人心脾;华丽的藏戏踏出古朴的舞步,咏唱着古老的歌词,讲述着高原上千百年来的传奇故事……

“精准扶贫,文化先行”。壤塘县出台了《关于促进壤塘县文化创新发展的决定》,将文化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旗帜,并制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18—2025)》,采取“政府扶持、传承人自主创办”方式,鼓励扶持传承人积极创办传习所。目前该县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15类26个,涵盖藏香、藏茶、藏药、唐卡、石刻、陶艺等非遗文化领域。

据了解,传习所坚持“传承非遗文化、促进农牧民富民增收”的理念。(紧转4版)

传习所内的各传承人不仅免费将具有千年文化积淀的绘画、石刻、陶艺、藏香制作等技艺传授给学生,还组织部分学员到青海、成都等地考察交流学习,让传习所的技术不断得到提升。在传习所建设过程中,各种技艺依然保留着口口相授、手手相传的手工作坊生产形式。

为着力突出文化化、本地化、生活化,原汁原味体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壤塘县成立“壤巴拉”非遗协会,由协会牵头,采取“传习所(基地)+公司+农户”模式,将非遗文化产品转化为商品推向市场,助推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得益于此,该县聚集1400多人从事非遗文化生产性保护工作,许多快被遗忘的民间艺术又重新回到农牧民身边,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据统计:去年,壤塘县26个传习所中有15个盈利,共实现近500万元的经济效益。

传习所内的各传承人不仅免费将具有千年文化积淀的绘画、石刻、陶艺、藏香制作等技艺传授给学生,还组织部分学员到青海、成都等地考察交流学习,让传习所的技术不断得到提升。在传习所建设过程中,各种技艺依然保留着口口相授、手手相传的手工作坊生产形式。

为着力突出文化化、本地化、生活化,原汁原味体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壤塘县成立“壤巴拉”非遗协会,由协会牵头,采取“传习所(基地)+公司+农户”模式,将非遗文化产品转化为商品推向市场,助推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得益于此,该县聚集1400多人从事非遗文化生产性保护工作,许多快被遗忘的民间艺术又重新回到农牧民身边,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据统计:去年,壤塘县26个传习所中有15个盈利,共实现近500万元的经济效益。

随着觉囊唐卡的艺术影响力越来越大,壤塘县以全程展示觉囊唐卡流程为主线,投资1亿多元的壤塘县非遗传习创业园第一期工程的70栋民居将于今年7月基本建成。

建成后,来自该县唐卡、雕刻等10个传习所的140名优秀非遗传承人将入驻这里,传承传统技艺。同时将采取“公司+传习所+非遗传承人”模式,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助推当地居民增收脱贫。

与会者“看”

取回“真经”,带回“壤塘经验”

6月4日,阿坝州文化扶贫现场会,与会人员走进壤巴拉棒托石刻公园、壤巴拉藏艺传习所、中壤塘非遗传习创业园和文化艺术中心等地,每到一处参观点,与会人员认真地观看着、询问着,有的拿出笔记本将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下来,恨不得把每个参观点的“真经”都取回去。

走进位于南木达镇三郎村的壤巴拉色玛藏茶制作工艺传习所,许多学习色玛藏茶制作工艺的当地村民正在翻炒茶叶。茶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饮品,至今已有约500年历史。色玛藏茶制作工艺传承人俄灯告诉记者,在三郎村成立壤巴拉色玛藏茶制作工艺传习所,不仅是为了传承这项技艺,也是为了带动周边老百姓致富增收。

“以前我们家收入单一,家庭条件差,如今有了壤巴拉色玛藏茶制作工艺传习所,我们不仅可以在传习所学到制作色玛藏茶的技艺,还增加了家庭收入,一个月可以拿到1000至2000元的工资,真是一举两得。”三郎村村民壤丹说。

活动现场,与会人员听着解说,纷纷慷慨“解囊”,把一包包藏茶收入“囊中”。如今,壤巴拉色玛藏茶制作这项古老的民间工艺正逐步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门道。“这个传习所有看点,将传统藏茶技艺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与会人员纷纷表示。

在中壤塘乡觉囊文化艺术中心,藏式院落被分成了若干教室、画室,学员们盘腿而坐,专注地看着眼前的画板。在这里,记者见到了29岁的仁江。8年前,他从铅笔描图开始学习,如今已能够独立完成从设计到唐卡绘制的整套工作。

“现在,唐卡绘画已经成为了自己走向社会赖以为生的一门手艺。”仁江说,觉囊唐卡传习所建于2009年,创办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让家境贫困、待业的本地青年掌握一门手艺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目前,整个传习所招收学员438人,大多为贫困群众。

“画一幅唐卡需要多久?”“学了这门技艺后实现增收了吗?”……与会人员纷纷向工作人员打听起来。精湛的技艺、显著的扶贫成效让与会人员大饱眼福,他们纷纷点赞:“没想到壤塘县将文化与扶贫工作结合得这么好。”

一个参观点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车上看视频、听介绍,车下听解说、看现场,与会人员越看越振奋,为壤塘县文化扶贫取得的新成效而感慨万千。“可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们将把这次会议精神,把壤塘县的经验带回去,认真学习消化,结合我们本地实际,调动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真正让老百姓增收致富。”松潘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王丫丫说。

走一路,看一路,思一路。如何通过文化扶贫促进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在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原动力”,真正引领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大家已经从这次的现场会上受到了启迪。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