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农业网

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行业: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鱼|养鸡|养蛇|养鹅|养鸭|养龟|养虾|养蟹|养鹿|养蚕|黄粉虫

行业:水稻|玉米|花生|小麦|大豆|茶叶|棉花|油菜|鹌鹑|牛蛙|黄鳝|泥鳅|蚯蚓|养驴|养蝇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培养农民大学生纪实:筑梦乡村又一春

84农业网   时间:2018-08-08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筑梦乡村又一春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培养农民大学生纪实

   本报记者蒋文龙 朱海洋

这些年,相比中国教育事业的风生水起,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似乎有些风平浪静,不太被人们所关注。为填补教育空白,电大曾立下汗马功劳,圆了许多人的大学梦,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当“欠账的学历”逐渐还清,电大何去何从,成为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早在2007年,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就开始了转型之路,从原来的学历教育为主,逐渐转向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从原来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教育对象,逐渐转向广阔农村、广大农民,并开设“农民大学生项目”,在农村社区、山区海岛办学。

十多年来,浙江各级电大已累计培养13个专业的4万多名“留得住、用得上、富有乡土情怀”的农民大学生,为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记者采访发现,在推进该项目过程中,浙江电大的许多做法颇具借鉴价值。

  变“学校行为”为“政府行为”

浙江土地资源匮乏,因此很早就开始了“高效生态农业”的探索,在产业化、市场化的逐浪过程中,对农村各项人才的需求,自然特别旺盛。2003年7月,浙江提出面向未来发展的“八八战略”,作出了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的重大部署。响应省里要求,不久后,浙江电大主动对接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开始在6个地方试点,培养专科学历的农村实用人才。

“那几年,试点推进虽然困难不少,但我们看到了农民对圆大学梦的迫切愿望和需求。作为面向地方基层的电大,在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方面,具有其他高校难以比拟的条件和基础,有义务,也有责任来弥补这一教育空缺。”浙江电大党委书记徐公芳说。

2007年,浙江电大正式启动“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在外人看来,这只是简单更名,实则却是战略层面的调整。当时,浙江电大的一份生源报告显示,从2002年到2008年,浙江开放教育生源结构中,农村人口比例从不足1%直至超过35%。   

这意味着:农村是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而且对于电大而言,越贴近政府、越关注农民,不仅能扩大影响力,还将带动学校其他类型教育的互动发展。

尽管信心满满,但随着试点进行,问题接踵而至,首要的就是,钱从哪儿来?浙江农民尽管普遍富裕,可要自掏腰包去读个大学文凭,在大部分人眼中,仍不经济。当时,电大还主动降低学费标准,可报名者依然不多。

想要吸引农民上大学,解决学费是当务之急。对此,电大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学校行为”变成“政府行为”。经过积极争取,从2007年起,浙江省财政对种养专业的农民大学生,实行全额资助,并且人数名额逐年增加,从最初的500人增到如今的2000人。

另一方面,农村同样急需的经济管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等非种养类专业人才,学费怎么办?现任浙江电大党委宣传部部长的张吉先,是当时“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办公室的主任。他介绍,电大的做法是“分摊制”。也就是,在省财政全额资助项目的带动下,浙江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多种形式的配套政策,来减轻农民大学生的经济负担。其中,最主要的做法是采用“六个一点”,即:省里补一点、市里筹一点、县里拿一点、乡镇出一点、教学单位让一点、个人再承担一点。另外,省农办也有一定的经费补助。

刚开始,谈到免费上大学,许多农民都不敢相信。不过,随着10多年来的持续推进,地方政府对农民大学生的培养越来越重视,而农民看到了知识短板后,愈发渴望走进课堂,自然也舍得掏小钱来“充电”。

目前,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单位从最初的6所增加到62所,遍布浙江各地市,专业数量从最初的4个增加到13个,每年招生规模则从最初的不足200人,到如今持续稳定在5000人左右,堪称藏在电大的“小农校”。10多年来,累计招收农民大学生超过6万名,已毕业4万多名。

本土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钱的问题尽管棘手,但同样麻烦的还有教学本身。农民文化基础普遍薄弱,若刻板套用传统学历教育的模式和手段,则很难被农民接受。如何既能培养出“用得上”的人才,又能满足个性化、本土化的培养需求?

在潜心研究与探索后,浙江电大提出了“学历+技能+创业”培养模式,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简单地讲,就是引入终身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突出实用技术、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更注重农民创业就业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计划上,浙江电大为农民大学生量身定制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区域特色课和综合实践课6个模块。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模块选修课的学分比例达到60%以上,像通识课模块中,还专门增加了新型农民文明素养、实用法律基础、家庭教育等接地气的课程。

农民最怕闭卷考试,但如今,取而代之的是开卷、半开卷、实践考核等多种方式,许多课程更是把考分落到了平时的网上学习、课堂表现、小组活动等过程中。

为了方便学员学习,浙江电大还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行业、企业、乡镇社区教育机构合作,建立校地、校企合作机制,将办学系统向基层、乡镇和大型企业延伸,逐步建立起农村社区教育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的农村成人高等教育体系和实用技术培训体系。

在区域特色课程的设置上,浙江电大则紧跟浙江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近年来衍生的新业态,所开设的《江浙创意农业》《特色野生花卉资源及开发利用》《高端民宿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等7门新课程,都是时下热门。此外,还专门制作了《千年珍品话龙井》《探寻畲乡医药品味畬家药膳》《铁皮石斛高效栽培技术及综合利用》等50余部特色课程视频资源,以及上百讲的农村实用微课程,受到学员的追捧和喜爱。

最值得一提的是电大的创业教育。据介绍,如今浙江依托农民大学生的创业园,建成教学实践基地150多个。很多时候,专题讲座就在大棚内举行,教师现场传授生产技术和管理要点,学员互相交流创业体会。在天台县,当地电大持续举办农民大学生“村官论坛”和“创业论坛”,并专门成立了全省首家农民大学生创业协会。

记者采访发现,在电大学员中,有的是农业企业、合作社的带头人,有的是“大学生农创客”,还有的在农村从事三产服务业。今天的电大,创业孵化平台和交流平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全面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马永江是浙江电大萧山学院的农民大学生,同时还是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众联村的村委会主任。不过,最让他感到自豪的身份,还属村里的志愿者组织“七彩功德社”的创始人。说起这段经历,马永江对电大仍然心存感激。

过去的众联村,集体经济发达,是当年全区首个家家有电视的村庄。然而,由于党组织涣散,缺乏有效治理,后来村级财务亏空,穷得连电话费都付不起。年轻人外出打工,村子里干群对立。

马永江也是“创业大军”中的一员,干过销售,开过建材店,办过汽修厂。看到村庄日渐衰败,2014年,正值村委会换届,马永江报名参选,并成功当选。他决定,一定要让众联村再现辉煌。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繁琐的村务工作、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压得马永江身心疲惫,而有限的知识,更让他有些手足无措。为了提升自己,他报名参加了电大的行政管理专业,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

随着“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不断深入,学校发现许多学员到电大上学,除了获取知识和技能外,更希望获得更多资源、更高层次的帮助,来提高自身建设乡村的能力。马永江就是其中之一,如何为这部分人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成了电大的新课题。

让马永江感到兴奋的是,萧山电大为村里专门建立服务团队。去年,在电大老师的帮助下,村里借鉴英国社区“皮毛法”,制定了《“五和众联”村民通则》,涵盖10条村民通则、30条加分目录、20条扣分目录,涉及村民素质提升、志愿公益服务、慈善救助、子女教育、乡贤参与、环境整治等方面。通过积分量化,推动村庄有效治理。如今,这一做法成为全省典型,众联村因此声名鹊起。

对电大满怀感谢的,还有浙江电大天台学院的学生林晓静,现任天台县后岸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发展旅游前,后岸是个石板村,关了石矿后,才开始“卖风景”,成为农家乐的集聚村。

“在学习中,我总是在想,如何与村里农家乐的发展结合起来。一边实践一边创新,每一次的‘脑袋武装’,都在帮助村里农家乐再上一个台阶。”从专科班再到本科班,林晓静已在电大度过了好几个年头。

从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到实施“一地一品”特色资源建设项目;从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到组织农民大学生宣讲十九大精神;从精准帮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到帮扶学员激活乡村生态……如今,浙江电大的“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继续筑梦乡村,让学校迎来一个又一个春天。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