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84农业网 时间:2018-10-23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开栏的话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在协作帮扶中,如何突出产业帮扶,引导企业精准结对帮扶?如何突出人才支援,加大力度推进干部双向挂职、人才双向交流,提高干部人才支持和培训培养精准性?本版从今天起推出“东西协作探扶贫”系列报道,聚焦对口帮扶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云南元阳县哈尼梯田上的红米要收割时,上海援滇干部蒲永锴的“农忙”就到了。
去年,上海徐汇区与结对的元阳县联手开展“我为红河买一斤米、添一块砖”的活动,上海援滇干部们帮助卖出了17万公斤红米,惠及3000多贫困户。今年,蒲永锴们引进更多上海企业参与到扶贫协作中,上海超市里摆出了元阳红米专柜,建立红米销售的跨省电商联盟,引进民宿拓展哈尼梯田文化旅游。
上海对口支援云南13个地州市,涉及74个贫困县、220多万贫困人口。22年来,财政援助资金增长、干部增援,援助方式也从“输血”到“造血”。去年,上海引导本地企业赴云南投资共计324亿元,帮助引进企业投资项目213个,通过引导企业投资带动云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8200人;通过开展就业服务,为云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56344个,实现脱贫25065人。
立足当地,探索多种协作模式
红米、松茸、石斛、三七……云南好东西多,蒲永锴们想把这些宝贝带到上海人的餐桌上。今年,徐汇区经营生鲜和菜市场的一家企业和元阳合作发展稻鱼鸭综合种养,建立养鸭基地,提高贫困户的收入。
“各地自然条件不同,产业选择各异,扶贫模式也不一样。”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对口支援二处处长刘军介绍。对口从引进企业到云南投资建厂,到协助当地成立农村合作社,发展种植业,甚至引导村民入股,参与异地企业种养殖项目,上海援滇干部们创新探索出多种扶贫协作模式。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是山区农业县,产业结构单一,群众增收脱贫难。2017年初,上海市虹口区向该县里达镇投入专项扶贫协作资金500多万元,建起270亩“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运行模式,鼓励当地农民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今年初,“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实现首批分红达140多万元。
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的岔河村是彝族聚居区,偏远闭塞、田少产低,但彝族文化底蕴深厚、民俗保持完好。去年以来,在沪滇有关方面共同努力下,以绿色环保的塑木在当地建起彝族特色浓郁、集休闲娱乐、民俗展示、商品交易为一体的“塑木小镇”,形成了产、供、销、游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上海还创新了金融精准扶贫链。去年,上海五矿经易期货公司在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开展天然橡胶价格指数保险试点,对3个乡(镇)的57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了全覆盖,通过“保险+期货”模式,让农户“足不出户”享受金融服务。当年天然橡胶价格下跌,种植户获赔230多万元,户均获赔3000多元,保住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橡胶种植收益。
从地方特色农产品,到乡村生态旅游、文化产业链,再到农产品期货价格保险,从单向“输血”到双向协作、资源共享,上海对口云南扶贫协作正立足重新发现乡村价值,以新兴产业促进乡村振兴。
精准帮扶,让贫困群众从市场获益
上海很早就开始推动“云品入沪”,发挥上海“大市场、大流通”的优势,组织对口支援地区来上海开展农特产品推介,在上海超市设立“云品专柜”。
“但运行下来看,能够卖到上海的云南产品,不一定是贫困户的产品,而是一些有能力、有资源的企业和农户的产品。也就是说,上海市场拓展的效益没能精准地覆盖到贫困户身上。”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研究室主任曾勇说,“如何避免扶贫过程中这种‘精英俘获’现象?我们需要找到更细致、更精准的对接方式。”
“我们和当地一些合作社、企业合作,将贫困户种植养殖的产品组成价值3000元的年度‘爱心礼包’,分12个月给上海客户投递。每个月礼包里的东西都不一样,夏天有石榴,秋天有红米、松茸,冬天有火腿,月月有惊喜。”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颖说。
一份3000元的“爱心扶贫年度大礼包”,就能精准帮助一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该项目从今年4月启动,截至8月底,已经销售2000多万元,云南10个州市的48个贫困县参与其中,关联贫困人口21698人。
此外,上海企业还利用新技术平台,精准帮助云南贫困户打开市场销路。
今年,云南洱源大蒜价格遭遇10年最低,大批新蒜滞销,农户损失不小。上海市商务委第一时间牵头,新成立的上海商务扶贫联盟紧急行动,6家企业代表联盟赶赴云南洱源县开展对接帮扶。
作为上海商务扶贫联盟负责人,淘菜猫总经理王华介绍,“几家电商设立专柜,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洱源滞销蒜,另外我们联合兄弟公司追溯云,建立洱源紫皮大蒜食品追溯体系化,帮助洱源县大蒜销售企业在精准扶贫品牌化、农业大数据运营等方面打下基础。”通过上海商务扶贫联盟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联盟最终与洱源县达成200余吨紫皮大蒜订购协议,帮助洱源蒜农渡过了难关。
各方参与,鼓励社会组织开拓新产业
上海服装设计师靳英丽也在上海、云南两地开了劳务培训班,来上课的都是当地的绣娘,不仅免培训费,还倒贴交通费、饭钱。
靳英丽原本只是想简单地做做公益,为山区孩子助学,帮助到上海接受手术治疗的云南女孩筹集治疗费。一个偶然机缘,她尝试用云南的民族刺绣做成手工艺品,市场效果出人意料的好。能不能通过订单式生产,让绣娘们用手中的技艺增加收入?
2014年,在当地政府和上海援滇干部支持下,靳英丽和她的穆驰实业在元阳县攀枝花乡成立了绣娘刺绣服务社,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共同开发以“猛弄民绣”和“MUCCI”为商标的刺绣产品,小到充电宝套、手机套、民族印花伞、绣花腰包,大到桌旗、床旗。现在,“猛弄土司绣品坊”有数千件手工艺品销往国内外,带动绣娘居家创业200多人,人均增收约6000元。
许多人的生活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绣娘张令琼的作品先后参展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南亚博览会,成为当地创业脱贫的代表。靳英丽的绣娘队伍也越来越大,从攀枝花乡扩大到整个红河州,从200多人增加到500多人。小小绣片,绣出了居家就业、文化传承,绣娘们有了收入,经济能独立,也有了地位。
靳英丽的成功案例激发了上海扶贫协作的新思路,上海在社团局登记的各类社会组织近1.4万家,从业人员28万人,资产规模达370多亿元,怎样将这些社会力量调动起来,成为扶贫新生动力?
去年9月,上海出台政策,以对口支援专项资金资助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根据实施细则,符合条件的社会公益项目将获得政府一定的资助,资助比例不超过该项目投入资金总额的30%,受资助的项目接受全过程监督管理。首批上报了80个项目,涉及资金达1.2亿。目前,经过专家层层筛选、评审,已经有42个项目获得资助,政府补贴1100万,撬动社会资金近6000万元。
“公益项目的选择也是从‘造血’功能考虑,我们希望这些社会力量参与开拓扶贫新思路,打造新产业。”刘军表示。今年,靳英丽已拿到50万元,用于补贴绣娘培训。靳英丽想让绣娘们了解刺绣产业链的运作,培养一两个会刺绣、懂经营的能人,“如果她们自己能够独立运作,那才是我们项目最大的成功。”
相关标签:云南农业新闻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