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农业网

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行业: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鱼|养鸡|养蛇|养鹅|养鸭|养龟|养虾|养蟹|养鹿|养蚕|黄粉虫

行业:水稻|玉米|花生|小麦|大豆|茶叶|棉花|油菜|鹌鹑|牛蛙|黄鳝|泥鳅|蚯蚓|养驴|养蝇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青海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纪实

84农业网   时间:2018-11-13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主力军”是如何练成的

——青海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纪实

本报记者 郜晋亮

想想现在自己越干越大的事业,史林财感觉就像是做梦一样。5年前,史林财还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五十镇巴洪村一个连学都没上过的农民,靠着流转的几百亩耕地种植马铃薯,挣点小钱。现如今,他种植的土地面积超过了4000亩,拥有的资产总额接近1000万元,不过让他更为看重的还是“新型职业农民”这个称号。

村里有人常常和他说,当老板多好,还在乎一个农民的称号干嘛。史林财却说,现在的农民已经成为一种职业,跟城里上班的人一样。史林财的事业之所以能越干越大,“那是因为经过这几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开了眼界、变了观念、练了胆子。”

从2013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至今,青海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像史林财一样的新型职业农民投身农业农村发展,从种植业到养殖业,从加工业到乡村旅游,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不仅是远近闻名的大老板,也是村里人眼中的“土专家”,更是大伙儿增收致富的带头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懂技术,善经营创新模式在“育”上下功夫

从部队复员后,张东林选择留在青海当农民。2012年,他揣着几个战友一起凑的钱,来到西宁市大通县塔尔镇下旧庄村包下了30个大棚,打算种植蔬菜。张东林告诉记者,在部队的时候,自己了解过一些农业方面的知识,觉得干农业还是很有前途的,而且是能踏踏实实干点实事的。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会有些距离的。当张东林接过那30栋大棚的承包权后,突然发现自己竟然连菜都不知道怎么种,更别说要把这些大棚经营好了。“起步难,而且不是一般的难。就好比你不认识一个字,想去查字典,却发现连字典都不会查。”回想起那段艰难的日子,张东林感慨道。

终于在多方求助后,张东林的大棚菜渐渐有了起色。张东林说:“自己要学的东西真的太多了,种植技术、经营管理,从温室大棚到蔬菜市场,每一个环节都有大学问。这种认识,是参加了青年农场主培训班之后的收获,也是当了职业农民这几年的感受。”

如今,张东林已经成了蔬菜种植的一把好手,大棚里的蔬菜只要得了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不过,在张东林看来,要做好一名新型职业农民,懂技术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经营。正如他说得一样,农村里会种菜的人很多,但是能把菜卖好的人却不多。

张东林这几年的变化,正体现出了新型职业农民要在“育”上下功夫的理念。青海省农牧厅科教处处长熊进宁说:“如果说培训是一锤子买卖的话,那么培育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精心呵护他们成长,转观念、学技术、会经营,扶持其做产业。做到‘育’成一个顶十个,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人才。”

为了能够做好“育”的文章,青海省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各级农广校可是下足了功夫,职业教育、流动课堂、田间学校、空中课堂、手把手教学等,已经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方式。后续的创业孵化、跟踪服务,已经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成长路上的坚强后盾。

  多业态,稳发展培育乡村特色产业的领头人

产业兴旺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青海省农广校校长马国福表示,要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也要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对农业农村人才的迫切需求,不断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将他们培育成乡村特色产业的领头人,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在西宁市湟源县农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朱志鹏新引进的马铃薯淀粉生产线已经投产。朱志鹏感叹道:“凭着不断创新,踏实猛干的精神,我们从卖马铃薯到卖淀粉,实现了由一产迈进二产的目标。作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就不能再局限于普通农民的观念,产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走多业态融合发展的路子。”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发展路子,除了观念的变化外,还有其现实需要。朱志鹏告诉记者,每年合作社以及周边农户种植的马铃薯都会面临一个大问题,个头大的、品相好的销售自然不成问题,而那些个头小的、品相差的就无处可去,面临很大的损失。向加工延伸,一来可以减少损失,二来还能提升附加值。

迈出了第二步,朱志鹏第三步的打算也开始付诸实施。朱志鹏说:“时下,乡村旅游火热得很,村里百亩梯田的资源正好可以派上用场,吸引城里人来农村消费。要是发展得好,那可以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马国福说:“领头人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做给大家看,带着大家干。如果我们培育的每一个新型职业农民都可以带动10个普通农民的话,那在乡村振兴中形成的力量将是不可估量的。”

“我现在有5家合作社,涉及马铃薯种植、中药材种植、农机服务等,村里人基本都跟着我干了。”史林财底气十足地说,“把特色产业做了起来,让村里人能分享到实实在在的收益,谁还不愿意跟着你干呢。再说,在家门口不仅能学到技术,还能挣到钱,多美的事呀!”

建体系,可持续让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更强大

有着多年农民培训工作经验的海东市互助县农广校校长姚元福说,从2013年试点到现在,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000人,而通过认定的只有1400多人。一方面由于认定的条件局限,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育”的难度。

或许在一些外行人眼中,农民培育就是在课堂里学习,到田间实践。实则不然,在这些表面的背后有一个庞大且强大的体系做支撑。而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以农广校为依托,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牧业技术推广单位、农牧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培育体系。

目前,青海省县级农广校和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已覆盖全省81%的县,构建了1所省级校、6所地级校、39所县级校、520个教学班的教学体系,专兼职教师人数达到1100人,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82个,“一主多元”培育体系初步建立。

青海省乡镇企业推广站副站长王淑华说:“体系构建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资金投入、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实训基地等,有了这个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可持续就有了重要保障。”

海东市互助县胜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莫胜山、西宁市大通县景兴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保吉栋都是这个体系的受益者。经过3年的中职教育后,他们顺利地拿到了中专毕业文凭,成了真正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

如今,青海全省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54万人,经过认定的达到1.11万人。强大的队伍必将发挥强大的作用,不仅能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还能传播新理念、新的发展思路。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