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农业网

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行业: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鱼|养鸡|养蛇|养鹅|养鸭|养龟|养虾|养蟹|养鹿|养蚕|黄粉虫

行业:水稻|玉米|花生|小麦|大豆|茶叶|棉花|油菜|鹌鹑|牛蛙|黄鳝|泥鳅|蚯蚓|养驴|养蝇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小蘑菇里见担当——写在第九届世界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大会之际

84农业网   时间:2018-11-16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小蘑菇里见担当

——写在第九届世界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大会之际

本报记者  胡立刚

历史不会忘记,奔向富裕的浙江几乎每个县都设立过食用菌办公室,每一个食用菌办公室里,一定出现过上海市农科院科研人员的身影。这些繁忙的身影,促成了南菇北移。

随着一代又一代身影的远去,东菇西进成了产业大势,如今,新一代上海农科人的身影,守护着世界级生态岛,也出现在边疆,用小小的蘑菇,献礼乡村振兴。

一代又一代投下身影的农科人,来自五湖四海,相聚在同一个地方——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又从这里出发,践行着他们的责任担当。

在筹备第九届世界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大会期间,记者走进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站在陈梅朋老先生的塑像前,听科研人员讲述蘑菇的故事。

因为这些故事,当记者在第九届世界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大会期间听到 “如果没有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也许,中国食用菌产业40年增长700倍的历史将被改写。”这句话时,不仅没有出现职业性质疑的情绪,反而为他们感到骄傲。

一个所“托起”一个产业

第九届世界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大会盛况空前,除了东道主中国,共有29个国家的科研和产业界人士共600多人参会,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发达国家悉数在列,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大会创始人张树庭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用菌产业领头羊李玉等业内权威欢聚一堂。

记者了解到,本次大会共有100多场专题讲座,李玉院士的讲座开启了热潮。

在题为《迎接食用菌产业4.0时代的到来》的讲座中,李玉院士从育种、栽培、深加工三个方面回顾了世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国建制最早的食用菌专业研究所,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在食用菌纯菌种制备、杂交育种理论及技术开发、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技术开发以及代料栽培理论和技术研发、工厂化生产等方面做出了程碑式的贡献。

谭琦现为上海市农科院副院长,曾任职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第七任所长,2014年被选为世界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学会主席。在本届大会致辞时,谭琦首先向食用菌产业各位前辈特别是向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第一任所长陈梅朋致以了特别的敬意。陈老先生改变了一直依赖国外购买菌种的局面,首次成功利用稻草试种草菇,首次成功以猪牛粪代替马粪与稻草堆制发酵后栽培蘑菇并推广到全国,等等成就在推动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同时,把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从研究单一的菌菇发展到专业化科研机构,研究方向覆盖了栽培、育种等环节。

“我们所就是这么一代带一代,抓住科研、推广应用这两大关键,不断壮大,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推动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第八任所长张劲松说。

通过张劲松了解到,如今,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旗下有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部级科研平台,同时还拥有上海出口食用菌优良菌种标准化繁育中心、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菌物分室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所内设置有食用菌遗传工程、资源与种质创新、生理与设施栽培、加工与发酵技术和产业经济与信息等五个研究方向。

因为围绕科技和产业这两大关键,该所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奖55项。近年来,相继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坚守科技、产业双轮驱动的初心

张树庭教授被誉为中国食用菌产业的传道者,他在大会致辞中再三强调学术和产品有机结合的重要性,他指出,未来食用菌产业要适应快速变化的饮食、环境等变化带来的压力,学术和产品的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

2005年第五届世界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大会和第九届世界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大会在上海召开,是颁发给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坚守科技和产业双轮驱动初心的最好奖牌。

记者发现,本次大会讲座内容包括资源多样性分类及野生菌、组学和生物信息学、遗传育种、产业经济与文化等九个方面,除了病虫害方面,以张劲松、鲍大鹏、黄建春等这些科研骨干为代表的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科研人员表现相当活跃,在组学及生物信息学、活性成分及营养和药用价值、产品质量和安全这三个方面,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科研人员显示出了很强的比较优势。

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鲍大鹏告诉记者,食用菌所要实现国际著名、国内领先、综合实力最强,并在关键技术领域、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综合型食用菌研究机构,必须秉承小所大愿景、小蘑菇大产业、小学科大研究的志向。

那么,如何把小所大愿景、小蘑菇大产业、小学科大研究的志向体现在时代洪流和具体的工作中呢?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科研人员用时代特色的技术和产品的结合做出了回应。

在世界生态岛崇明,一种能高效消化秸秆又能产出受市场欢迎的“大球盖菇”产业模式正在推向上海其它地区。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科研骨干陈辉和他的团队经过三年多探索,通过技术突破,形成了秸秆栽培大球盖菇的技术,即解决了大球盖菇商品性难题,又把秸秆变成了有机肥。今年夏天,为了尽快推广该技术和模式,上海市农委农机化办公室专门组织相关人员论证,并形成了推广的论证意见。

因为这个模式,曾经无人喝彩的上海本地大球盖菇被称为赤松茸、松茸菇,1到3月最低市场价格每公斤超过20元,无疑是科技和产业双轮驱动的生动案例。

记者了解到,不仅在上海,在中西部,在边疆,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的地方,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人员科技和产业结合正四面开花结果。

在西藏亚东县,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科技和产业双轮驱动,探索出亚东生态扶贫模式,亚东黑木耳特色传统产业因此对接上现代食用菌工厂化模式,处理好了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为亚东县成为西藏自治区首批脱贫的5个县区之一做出了应有贡献。

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黄建春告诉记者:食用菌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特别是扶贫攻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产业和生态融合优势,只要坚守技术和产业双轮驱动的理念,针对性地付诸实施,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必将担当起更多的产业责任和社会责任。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