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84农业网 时间:2018-11-29 作者:佚名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山东滨州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渤海湾南岸,数条河流穿境入海。这里自古就凭借依河傍海之便,得渔盐舟楫之利,海洋与渔业发展历史悠久、从未停歇。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历经近40年的改革开放,滨州海洋与渔业事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项管海惠渔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几代从业者的共同努力,走出了一条奋发图强的道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丰硕成果。其间,海洋管理从无到有,不断探索完善,逐步迈向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海洋与渔业经济从弱到强,不断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正在创造着发展的新优势,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历经波折强势复兴,掀起淡水养殖热潮,昔日苦海沿边变身新兴产业基地
20世纪60年代,原惠民地区管辖5个沿海县(无棣县、沾化县、利津县、垦利县、广饶县)、6个渔业公社(埕口、马山子、东风港、海防、刁口、红光)、近10个渔业专业村,出海捕捞作业是渔民的主要生产方式,传统作业渔场集中在渤海湾和莱州湾。渤海湾、莱州湾沿岸入海河流众多,河口附近多营养盐和有机物,是鱼、虾产卵、育肥的优良场所,素有鱼虾“摇篮”之称,且海底平坦,适宜各种渔具作业。主要捕捞对象有对虾、毛虾、梭子蟹、鲈、梭、鲆、鲽、青鳞、黄鲫、乌贼、海蜇、脊尾白虾等。海捕鱼虾蟹类极大满足了全区人民的生活需求,丰富了市场供应,缓解了计划经济下水产品供应紧张的局面。
1966至1970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农民从事渔业生产被作为副业行为,限制发展,这给渔业生产造成了极大损失。水产品物资的统购统销,也导致了渔业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严重不足。直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滨州的海洋与渔业也经历了一场极为深刻、极其广泛的巨大变革。
1978年到1984年,全区海洋与渔业开始从以海洋捕捞为主,向养殖与捕捞、加工并举转变,天然渔业资源从日趋衰退,走向了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78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2.27万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2.11万吨,占总产量的93%。全区投入海洋捕捞生产的机动渔船244艘、非机动渔船1212只,作业网具2万件,从业人员5328人。1979年起,全区海洋捕捞渔船逐步实现了大功率机械化,拖、流、围、定等网具实现了化纤化,渔船普及使用电台、对讲机、探鱼仪等,实现了通讯现代化,渔船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大大增强,海洋捕捞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全区水产养殖业开始起步。1984年起,全区渔业进入全面调整和改革开放发展时期。在生产指导方针上,由长期重捕捞轻养殖调整为“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在养殖生产方面,海水养殖重点发展对虾养殖,淡水养殖重点发展名、优、特鱼类养殖。同时,海洋捕捞生产也有计划地进行调整,近海水域禁止拖网生产,大力发展流刺网、钓钩作业,使近海水产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到1984年底,全区海洋捕捞年产量2.4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13.7%;水产养殖年产量达到1406吨,比1978年增长了1.8倍。
1985年到1995年,全区海洋与渔业发展开始以对虾养殖为主导,掀起海淡水养殖热潮。1985年,全区加快了海洋与渔业转产转业和结构调整的步伐,渔区的乡镇村逐步展开了以渔村渔户渔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渔民个人或联户购置渔船渔具,随着渔船、滩涂、港湾、养殖池、盐池等承包与确权,乡镇村联合体、渔户渔船联合体、家族与家庭联合体等在渔区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热潮。到1995年底,全市淡水池塘、水库湖泊的养殖面积已发展到10.9万亩,淡水鱼的养殖产量达28116吨;海水养殖产量为5455吨,海淡水养殖产量为33571吨,占当年全区水产品产量的38.8%。
20世纪80年代末期,全区沿海已建立水产冷藏库群,形成海、陆冷藏链,水产品生产、运销、贮藏、加工各个环节的保鲜基本有了保障,是建国后水产品制冷能力增长最快的时期。至1995年,全区共建水产冷库16处,速冻能力、冷藏能力分别为408 吨/日、4015吨/次,昔日的苦海沿边已形成可容5000人从业的新兴产业基地。
紧抓“海洋世纪”起点,海洋、渔业、第三产业全面提升
上世纪90年代,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提出“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的观点。1996年到1999年,我市响应党的十六大及《十一五规划建议》相关内容,在实施海洋开发战略部署的同时,努力做到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同时进行,从而积极发展海洋经济。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海水对虾养殖规模和经济效益逐渐出现下滑,为了稳定海洋渔业发展,滩涂贝类等资源开发受到了高度重视。滨州沿海滩涂面积约有140万亩,贝类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文蛤、四角蛤、青蛤、缢蛏、玉螺、牡蛎、兰蛤等。文蛤、玉螺、缢蛏和牡蛎均是高质量的经济贝类,是大众餐桌非常喜欢的美食,而文蛤还长期出口日本。自1995年开始,在地区水产局的统一部署和组织下,无棣、沾化两县分别在大口河东侧和套尔河东侧实行封滩护养面积5万亩,建立了滩涂贝类管理站,实行贝类采捕、收购许可证和限量采捕制度。
1996年,无棣县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利用地下卤水养殖螺旋藻,养殖面积4公顷,年产螺旋藻干品20吨,并加工制成螺旋藻胶囊、螺旋藻片剂以及螺旋藻面条等保健品,销往全国各地。1997年起,全区每年可捕捞鲜活卤虫成体4000余吨,卤虫卵1200余吨,大量的卤虫成体和虫卵靠无棣县埕口盐场初级制卤池自然繁殖。随着卤虫卵的开发应用,全区卤虫的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无棣县第一海水养殖公司、鲁北化工厂养殖公司开始大面积开挖池塘精养梭子蟹、鲈鱼,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997年1月,地区水产局更名为地区海洋与水产局,从此增加了海洋管理职能。随着沿海养殖业不断发展,滩涂资源开发无序无度的状况亟需改变。1999年,行署下发了《滨州地区海域、滩涂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开始执行海域、滩涂使用申报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填补了浅海滩涂养殖管理制度方面的空白,对于维护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保护沿海渔民的合法生产需要,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海洋执法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市渔业再次迎来发展高潮
2000到2009年,渔业生产迈向高效生态,海洋管理逐步规范。2000年,修订后的新《渔业法》进一步规范了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实行捕捞限额制度,为渔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2002年起,经国家海洋局和滨州市政府批准,滨州市海洋与渔业局采取联合建站的方式,在本市建立了国家海洋局滨州环境监测站,开启了对全市所辖海域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和评价工作。2004年,为进一步加大海洋监察执法力度,市海洋与渔业局制订出台了《滨州市“保护蓝色国土—海盾2004”专项执法行动实施方案》,中国海监滨州市支队依法查处了“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非法采砂案”,解决了存在多年违法在自然保护区采砂的行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全市海洋执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07年,滨州港3万吨散货泊位码头建设项目海域使用审批工作启动,全市海域使用申请审批程序逐步走向规范化。2008年,滨州港3万吨级散货码头建设项目用海申请获省政府批复,依法办理了全市第一本建设用海项目海域使用权证书。2009年,北海新区开发建设作为“滨州临港产业集聚区”,纳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规划纲要,成为全省九大集中集约用海区之一。滨州港2个3万吨散杂货码头工程、滨州港西导堤改建工程、滨州港防波堤工程、东导堤接岸工程等建设用海项目海域使用审批工作全面启动。
与此同时,全市渔业再次迎来发展高潮。2000年,全区对虾养殖总面积达到1.34万公顷。2001年,市海洋与渔业局启动实施“百万亩水产养殖”工程,成为“十五”期间全市农业五个百万亩工程之一。全市新开发淡水养殖水面3万亩,养殖面积达62万亩,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60%以上,产品产值近14亿元,实现了养殖产量产值双双高于海洋捕捞的历史性突破。2002年,“三万亩兑水养虾”等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如火如荼展开。沾化县王尔庄海蜇交易市场成为国内最大的海蜇集散地,辐射印尼、越南、韩国、俄罗斯、泰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日交易额达200万元以上,成为海蜇产品专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2003年,随着《滨州市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意见》、《滨州市滩涂水域养殖规划》印发实施,我市初步形成了滩涂鱼、虾、蟹、贝、藻、虫综合养殖,浅海贝类封滩护养增殖,内陆“上粮下渔”生态化立体开发三大区域。3.5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猛增到7463.7吨,产值增加到1.61亿元。连续几年南美白对虾养殖的丰产丰收,在全市形成了“南美白对虾热”,走出了开发利用荒碱洼地发展高效渔业的新路子。2005年,“百万亩水产养殖”工程圆满完成,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9万亩。到2009年,全市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海水养殖平均亩产90公斤;内陆养殖亩产过吨、亩效益过2万元的池塘占总养殖面积的20%以上,最高单产超过1150公斤,实现历史最好水平。同时,沾化国家一级渔港码头建设完成投资1830万元,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海洋主要产业总产值保持年均15%以上的快速增长,海洋经济围绕“一核两翼多节点”全面发展
2010到2015年,滨州海洋与渔业走向提质增效、全面发展的道路。
海洋管理方面:《滨州市海洋功能区划》通过了省政府批复。我市全力保障重点用海项目审批,为滨州港海港港区液体化工码头等7宗建设用海协调办理了海域使用权证,确权面积555公顷。全市获批用海项目由“十二五”之前的1宗发展到61宗,确权用海面积14.7万亩,计划投资总额240亿元。海域使用权证抵押贷款业务实现突破,为8家用海企业协调办理海域使用权证抵押贷款12亿元,有力促进了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海洋预报减灾工作的需求,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支持,促成市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共建滨州市海洋预报台,成立了滨州市海洋预报减灾和应急管理中心,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发布《滨州市海洋环境预报》。
渔业发展方面:全市对虾养殖面积67万亩,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46%;年产量6.8万吨,占全省南美白对虾年产量的近2/3。全市水产苗种繁育水体达到20万立方米,年产海参、半滑舌鳎苗种近亿单位。南美白对虾苗种繁育技术攻关取得成功,年繁育优质海水虾苗能力达到400亿尾、淡化标粗虾苗20亿尾。建成了省级南美白对虾良种场和2个“海上粮仓遗传育种中心”,初步实现了苗种“育、繁、推”一体化、产业化经营。工厂化养殖面积发展到30万平方米,高效集约的设施化现代养殖模式快速推广。建成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3个,省、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9处,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141个。全市无公害水产品产地面积62万亩,三品一标”产地认证率达到68%。在山东友发水产有限公司开展海水对虾高产高效养殖技术攻关试验,取得了单池最高亩产对虾3012公斤、产值11.6万元、纯利4.5万元的试验结果,创立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海水对虾高效生态养殖新模式。推进渔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新增渔业远程服务与管理平台客户端22家,总数41家,部分县区基本实现了重点园区和企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全覆盖。全市海洋主要产业总产值480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保持了年均15%以上的快速增长。实现水产品产量46.1万吨、产值59.4亿元,渔业行业总产值128.4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3倍、1.2倍和1.2倍。渔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8万元,是“十一五”末的1.7倍,年均增长12%,始终保持高于同期全省、全市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十二五”期间,全市海洋经济发展围绕“一核两翼多节点”的格局,大力培植海洋化工、海洋交通物流、海洋高新技术、生态能源、装备制造、现代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七大优势特色海洋产业,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海水利用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海洋经济中的占比由2010年的6.4%提升至13.5%。渔业“转、调、创”步伐进一步加快,渔业生产“3·20工程”(到“十二五”末,全市新增海水标准化池塘养殖面积20万亩,工厂化名贵鱼类养殖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内陆淡水养殖面积达到20万亩)、渔业科技“3·10工程”(重点引进10大水产新品种,推广10大渔业新技术,培植10大渔业品牌)和渔业产业化“双百工程”(重点扶持培育100家渔业龙头企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现代渔业“四六五一”发展框架基本形成,渔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2.2:14.9:32.9。
海洋管理服务和现代渔业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力打造“畜牧水产千亿级产业集群”
2017年,滨州市海洋与渔业部门围绕全市“畜牧水产千亿级产业集群”战略目标,立足当地渔业资源和产业优势,深入实施沿海高效生态渔业产业带和沿黄高效健康渔业产业带“两带”开发,对虾、贝类、丰年虫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
据统计,2017年滨州市实现水产品产量49.9万吨;渔业总产值147亿元,主要包括生产、加工、流通服务3个方面,其中,渔业生产产值71.6亿元,渔业加工产值26.3亿元,流通服务业产值49.1亿元;渔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1万元。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涉海涉渔企业29家、渔业村镇57个、从业人员14.2万人;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33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08万亩,集中在汇泰、友发、正海、海城等10余家大型渔业企业,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罕见,更为发展规模化养殖提供了便利。
海洋管理服务取得新成效。2017年,《滨州市科学用海制度规范》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我市海域使用申请、审批、监管的程序规定;圆满完成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清查阶段各项工作任务,并作为先进地市承办了全省海洋经济调查工作现场会;组织开展了海域海岛基础数据调查,利用无人机完成了覆盖全市所辖海域500余幅全景图的制作。通过“卫星图+航拍图+现场图”的方式,为全市39宗建设用海项目建立了动态监管档案。启用了“滨州市海洋防灾减灾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初步建成了海洋与渔业“一张图”管理系统。持续开展国家、省指令性监测和海洋工程跟踪等服务性监测,为加强海洋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促成国家海洋局海洋减灾中心与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国家海洋减灾先导区。完成了海上浮标、观测系统、数据专线、平台软件等基础设施建设,海洋观测预报系统基本框架搭建完成。与国土、气象等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合作机制,观测预报产品通过电台、电视台、网站、手机APP、户外屏等五种媒介同时发布,海洋预报减灾能力全省领先。
现代渔业建设实现新突破。围绕全市“畜牧水产千亿级产业集群”战略目标,全市海洋与渔业部门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带动了渔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全市对虾养殖产量8.4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50%,稳居全省第一;产值58亿元,占全市渔业总产值的40%。通过财政专项资金补贴的方式,扶持引导沾化、无棣、北海整理改造标准化生态池塘2万亩,改造后对虾养殖亩产增长了5倍以上,沿海大规模池塘改造正在展开;内陆县区逐步改变传统池塘粗放养殖模式,滨城、惠民、阳信、博兴建设小拱棚、工厂化养殖面积1万平方米,设施化对虾多茬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全市对虾优势主导地位日益巩固;积极扶持开展苗种提升工程,引进亲本繁育“日夜快”对虾苗种20亿单位,投放海水养殖取得显著效益,全市优质对虾苗种普及率大幅提升。
另外,我市还举办了南美白对虾“南苗北育”主题论坛,与海壹、科海等国内知名育苗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在我市开展联合育种。滩涂优质贝类育苗成效明显,繁育牡蛎、文蛤、毛蚶苗种7亿单位。沾化新建对虾苗种繁育基地1处;无棣获批半滑舌鳎、海参省级原良种场2处;博兴发展对虾育苗场30家,成为全省最大的南美白对虾苗种淡化标粗基地,全市苗种繁育取得长足进步;全市水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连续3年保持100%。“博兴对虾”、“麻大湖毛蟹”获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登记,“滨州对虾”通过了国家工商总局审核。“金盛水产”获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2017年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品牌”称号,所属公司成功在“新三板”上市,成为全市首个上市的渔业企业。无棣成功创建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我市成为全国拥有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最多的地市。
生态文明建设开创新局面。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在我市套尔河口发现了长江以北海域惟一集中分布的近江牡蛎自然群体,启动开展了牡蛎礁恢复与重建工作。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实施意见》,市局联合发改、财政、环保等7部门制发了“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意见”,启动了《滨州市海洋与渔业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海洋环境损害列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指标,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规划设计逐步完善。持续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北海潮河岸线整治二期、沾化套尔河入海口海岸带整治全部完工,累计修复岸线3700米。无棣套尔河岸线整治项目加快推进,北海新河海岸线整治项目启动实施。增殖放流和“放鱼养水”力度进一步加大,在滨城、惠民、阳信、邹平、开发区城市水系和近海放流各类苗种4.2亿单位。精心组织开展“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海洋环境监测开放日、全国放鱼日等活动,营造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支持海洋与渔业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
科技支撑能力迈上新台阶。市海洋渔业科技创新团队成立一年来,解决了一系列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为海洋与渔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国家贝类产业体系创新团队等10余所科研院校和团队的专家教授,围绕标准化池塘改造提升、滩涂海洋牧场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等工作,来我市开展现场调研、技术指导、专题讲座、项目选址等40余人次。并在创新团队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创建了“十三五”期间全省惟一的国家级贝类创新团队综合试验站,成立了全省沿海地市首个“鱼病医院”。积极引进国外智力,与美国威斯康星洲密尔沃基大学就高盐虾繁育关键技术达成合作意向,与以色列恩佐泰克公司就全雌罗氏沼虾集约化养殖签订合作协议。推进渔业物联网建设,新增远程服务与管理平台企业客户端7家,总数达43家。获批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3处,以海洋生物医药、高效健康养殖为主的7个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全部完成,并以优异成绩通过了省级验收。无棣贝类底播型海洋牧场建成了全省首个可移动多功能监测平台,达到了“可视、可测、可控”的要求。
管海护渔水平得到新提升。各级海监、渔政执法队伍严格依法履行管海护渔职责,坚持海监旬巡查、月督查、联合巡查制度,对辖区海域进行全覆盖巡查。立案查处违法用海案件4起,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起,收缴行政处罚款3700余万元。依法移交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案件2起,实现了海洋行政执法的历史性突破。扎实推进全市25处围填海疑点疑区问题整改工作,为迎接国家海洋督察争取了主动。扎实推进海洋涉渔“三无”船舶整治攻坚行动,在全省率先完成海洋捕捞减船转产任务,拆解渔船51艘,压减海洋捕捞产能1131千瓦。在全省率先举办伏季休渔启动仪式,并组织开展清理整治违规渔具专项行动。同时,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快严”执法集中行动,排查安全隐患142处,整改率100%。新建滨州港国际码头AIS、超短波和通讯基站,申报渔港码头和集中停泊点21处,建成渔港消防船1艘。严格24小时渔业安全值班和6小时点名制度,及时传递应急预警预报信息,无涉外渔业事件和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全市4个执法单位连续保持“全省海洋与渔业文明执法窗口单位”荣誉称号,市局被农业部授予“亮剑2017”系列渔政专项执法行动工作成绩突出单位。
扛起时代大旗,滨州“海渔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2018年,全市海洋与渔业工作以服务北部沿海经济崛起和打造“畜牧水产千亿级产业集群”为主线,以持续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实施渔业“一二三四”工程、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海区渔区和谐稳定为重点,强化项目带动、科技引领、改革创新三项措施,推动全市海洋与渔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我市举办了市海洋渔业科技创新团队成立一周年暨“虾贝虫”经济发展研讨会,全面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各项工作任务,高标准编制了全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渔业发展规划》,并持续推进智慧海洋大数据平台和海洋牧场建设,扶持建设现代渔业园区,推进标准化池塘改造,引进推广渔业新品种,继续开展增殖放流和城市水系“放鱼养水”活动,大力推进现代渔港经济区建设。
下一步,滨州海洋与渔业人将继续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严的要求、实的作风、强的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不断开创海洋与渔业工作新局面,为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小康滨州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关标签:滨州市农业新闻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