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农业网

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行业: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鱼|养鸡|养蛇|养鹅|养鸭|养龟|养虾|养蟹|养鹿|养蚕|黄粉虫

行业:水稻|玉米|花生|小麦|大豆|茶叶|棉花|油菜|鹌鹑|牛蛙|黄鳝|泥鳅|蚯蚓|养驴|养蝇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官桥八组迎蝶变

84农业网   时间:2018-12-07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官桥八组迎蝶变

本报记者何红卫吴佩

成就“八组传奇”的,正是农民自己

官桥八组40年,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八组传奇”既是这个伟大时代的注脚,也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我们今天重温“八组传奇”,恰恰是在阅读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

官桥八组的成功并非偶然,经验有三:一是选对了领路人。一个好干部,就是一面旗,周宝生这个组长一当就是40年,正因为有他,八组才能一直走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二是找准了思路。八组始终坚持“先行一步,多走一步”,敏锐觉察时代的发展需要并顺势而为。正是在这种理念引领下,才能成为改革的先行者;三是咬住了目标。40年来,八组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集体利益至上,保障每个村民的权益,将每个人凝成一股绳,带着同组、同村、同镇的人共同走向富裕。

八组的成功,离不开好时代好政策,但更离不开农民自己的努力。农民的创造是无穷的,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希望能出现更多的“八组传奇”。

 八组村容村貌

八组湖景

八组组长周宝生(右一)在武汉东湖学院介绍情况。

 一个只有3.8平方公里的小山沟,却成为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引得人人向往;

一座只有57户、243人的小村落,却创造出人均近300万元的资产,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样板;

40年前,这里的农民还吃着返销粮、住着土坯房,没产业没家底;40年后,这里的农民个个住着别墅、人人拿着工资,社会福利一应俱全,日子过得比城里人更逍遥。

它,就是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官桥村第八小组。

40年来,官桥八组从崎岖的山路出发,在世代耕耘的田野上,改革创新、摸索前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新路。它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更是中国农民亲手铸造的一部传奇!

那么,令世人惊叹的“八组传奇”究竟是如何创造的?40年来,这个中国乡村治理的最小单元,为什么一直这么红?让我们一起走进官桥八组,寻找答案。

崛起

——要资源没资源,要产业没产业,一穷二白的八组究竟如何才能摆脱贫穷?

    组长周宝生决定打破“大包干”、发展乡镇企业,八组迈出发展第一步

地处嘉鱼县南部的官桥村,自然条件非常一般。1978年以前,这里的八组还叫八队,八队农民从早忙到晚,人均年收入不足50元。每年青黄不接的日子,大家还要吃国家的返销粮。

75岁的村民周瑞松如今回忆起40多年前的场景,记忆犹新:“当年,我们八队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吃糠粑、穿破袄,栽稻秧、收稻谷,一天工值九分钱,上山打柴换油盐……’队长换了一个又一个,可就是解不开穷疙瘩。”

转机的出现,来自于八队队长的儿子周宝生。

周宝生初中毕业后就在嘉鱼县化肥厂上班。人在城里,心却在农村,八队的穷让他特别揪心。他向父亲建议八队改变吃大锅饭的做法,却被父亲严厉呵斥:“你没当这个家,你不知道有多难!”周宝生不服气:“我就不信我干不好,只要乡亲们信得过,我第一年就让大家吃饱饭。”

1978年,25岁的周宝生放弃了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回到了官桥八队,被选为了生产队的队长。上任时,他向大家承诺:“生产队长算不上什么官,但我绝不辜负父老乡亲们的期望,我就不信农民干不出大事,不信农村没有出路!”

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周宝生不想走父辈们的老路。当他看到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的报道后,一下子就兴奋了。当即跟乡亲们提出,要把田地按好坏分类定产,承包给各家各户经营。

把地分给农民种,这在全县可尚无先例。消息一出,立刻炸开了锅。公社干部集体到周宝生家,苦口婆心给他做工作,要他“收回成命”。周宝生楞是不改决定,顶着巨大的压力,把田地分到了各家各户,并告诉大家:“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就是自己的。”

八组村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秋收时节,大家个个笑逐颜开。谁也没有想到,八组丰收了!这一年,八组的粮食产量达到了17.5万公斤,比历史上最好年份多出了5万多公斤,比相邻的九组和七组分别多出4万公斤和5.5万公斤!

之后,八组的粮食连年丰产,村民们再也不用为吃饭问题发愁了。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来:由于生产率的提高,八组出现了一半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应该怎么办?

办企业!周宝生的决定引来了习惯种地的村民的质疑:“盘泥巴的去搞工商,不是歪掰吗?”周宝生没有理会,他翻报纸查文件,在红头文件里找到依据:农民可以经商、办企业。1981年,他瞅准商机,拿出600元存款,发动大家凑一点,在镇里租了3间房子,办起了棒冰厂、熟食店和杂货店。

“这简单的一步棋,居然把官桥镇的商品经济搅活了。”56岁的周金湖当年还是小伙子,一直跟着组长周宝生干。他回忆说,短短一年的时间,八组就净赚了7000元。乡亲们第一次看到大把的票子,都喜出望外。正当大家指望着棒冰厂、熟食店、杂货店能有更大发展空间的时候,周宝生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店不开了,回去开矿办厂!

跟很多人一样,当时的周金湖一点想不通:“大家都说周组长‘五马换六羊,生意做不长’。但组长对大伙说,官桥镇地方小,市场有限,开店后其他村里的小店也跟着来了,竞争一激烈,生意肯定做不长。我们村的狗头山下有煤炭,不如趁早转舵,回去开矿。”

乡亲们将信将疑,周宝生则为了开矿四处跑批复、办执照。文件下来后,他又拿出家里仅有的6000元积蓄,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做动员:“煤要挖,厂要办,赚了钱是公家的,赔了本算我私人的。”一番掏心窝子的话,让大家坚定了信心,打消了顾虑。

此时的八组才真正开始了原始积累。办煤矿不仅为八组带来了200多万元的收入,还为组里积累了100多万元的资本。有了这些家底,八组又陆续办起了铸件厂、砖瓦厂、手套厂、沙发厂等10多家企业,每年利润都在100万元以上,几年下来,小小的八组,居然有数千万的集体资产,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落。

转型

——富起来的八组究竟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八组开始了长远的谋划。调转船头,传统产业向高精尖产业转型,一帮“泥腿子”盘起了高科技,打响改革第二炮

1985年,富起来的八组村民盖起了别墅,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一些村民觉得,跟其他组相比,他们已经很富有了,为什么不能分光组里的家业各干各的呢?

“必须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分了家业,八组就散了。”周宝生决定,适当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使八组人均收入略略高于附近村组的收入水平,然后将大量的积累用于发展和扩大再生产。

办了多年的乡镇企业,周宝生也看出一些市场上的门道。“产业门槛低,将来竞争激烈了,能坚持多久呢?”他意识到,吃资源饭,办资源型企业,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八组要长富久富,必须转型,必须要有新的突破口。在群众大会上,周宝生宣布,八组要引进项目和技术,发展技术型企业。

这条转型之路走的并不顺畅。1993年,湖北一家牧业设备公司落户八组,这是八组引进的第一家企业。大家都期盼着这只“金凤凰”能生出“金蛋”,然而现实却给了八组人当头一棒,由于外方提供的是淘汰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技术含量低,没有销路,八组不仅没有赚到一分钱,反而交了一笔学费。

面对失败,八组没有退缩。周宝生深信八组的发展思路没有错,农村经济要飞跃发展,必须要由传统的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一定要走高科技的路线。

那一年3月,改变八组命运的人物出现了,刘业胜——武汉冶金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受邀来到了八组。这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一心想让自己研究的永磁合金技术产业化,却一再受阻。听到刘业胜介绍的产品性能和市场前景,周宝生看到了希望,他当即决定投入100万元。

3天后,刘业胜辞掉了“铁饭碗”,以技术入股,占股三成。由此,湖北长江合金厂建了起来。3个半月后,永磁合金投入市场,被国家计委认定为高技术产业推进项目,产品广泛服务于军工民用,还远销德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当年就实现产值200多万元,创利60万元。

合金厂的成功,为八组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让八组干部群众领悟到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然而,八组的转型并没有停步。第二年,周宝生带领八组推平了一座荒山,盖起了4万平方米的厂房,建成了“高科技工业园”,大规模引进人才,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真正使企业由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全面转向高科技企业。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一派建设的场景,建大桥,修国道,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纷纷上马。周宝生察觉到,“二纵二横”“五纵七横”,这些国道主干线要跨江过海,必然要兴建大量斜拉桥、悬索桥,这样的商机不能错过,他决定在八组办一个缆索厂。

连周宝生自己都没想到,这样的一个决定,让八组的缆索厂成为了我国缆索生产行业的佼佼者。而伴随着合金厂、缆索厂的成功,钎具公司、制药公司等12家“高精尖”企业也相继成立,一个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于一体的企业集团——湖北田野集团公司成功组建起来,八组这个小山沟彻底成为了国内颇有分量的磁性材料、焊接材料、重型钎具、桥用缆索、新特药产品生产与科研基地。

今天,让我们来细数一下田野集团的“高科技”:永磁合金用到了神舟飞船、地震检波等领域;缆索撑起了多座长江大桥,不久也将应用到家门口的嘉鱼长江大桥;用于岩石破碎领域的钎钢钎具,是钢铁产品中受力最苛刻、科技含量最高的一类,60%的产品打入了北美和欧洲市场。

2011年,扎根八组10余年的刘业胜病逝,八组村民特意为他铸造了一尊铜像,永远矗立在合金厂的原址上。“我们今天还在吃着刘业胜的饭,他是我们八组、我们田野集团最大的功臣!”周宝生深情地说。

塑魂

——既要物质富裕,也要精神富足,更要乡风文明

    订规章、办大学、塑气质,不断发展的八组,开始注重内外兼修,打造精神内在和灵魂

周金湖是田野集团下属的嘉裕管业的一名员工。“八组富了,最大的受益人,当然是我们农民自己。”周金湖告诉记者,光是住房,组里就出资改建了三次。“第一次是1985年,平房改小院房;第二次是1998年,集体大装修,卫生间进室内、铺地板、贴墙纸,一点不比城里人差;第三次是2010年,盖二层小别墅,外带小院落,真皮沙发、吊灯、浴缸和全套电器一应俱全,住得可舒服了。”

在外人看来,八组的村民别墅“美得惊艳”,更让他们羡慕的是,除了村里统一设计规划的别墅外,还有八组村民从出生到退休享受的一套完备的福利保障。

“八组的小孩,从出生起一直到高中毕业,每月都会有1000元的教育、生活补助。如果大学毕业后,回田野集团上班,每个人还能持有股份,每年都有分红。如果在田野集团退休,每月还有2600元养老金,以后每年逢七一增加100元。”杜承清是田野集团副总经理,也是八组仅有的5个外来户之一。1996年,他从城市来到了八组,如今,他与其他组员的待遇等同。“你说,这上哪过这么好的日子啊!”杜承清自豪地说。

“八组的发展,靠的什么?靠的是解放思想,靠的是先进生产力。我们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我们要内外兼修,塑造我们自己的内在气质。”周宝生非常清楚,八组事业做大了,钱多了,但要长期发展,必须要有制度作规范,他要把八组打造成一片文明的净土,精神的家园。

翻开《田野集团制度汇编》,其中的《精神文明管理》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禁止摸牌赌博,禁止打架骂人,禁止传播迷信,禁止棺葬土葬”……一项项严格规定,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

事实上,规定出台后,一些村民并不习惯,屡屡往枪口上撞,周宝生一律按制度严惩。严苛的制度,严格的执行,换来的是八组村民自觉的文明习惯和严明的法制观念,八组的整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几十年来,八组几乎没有打牌赌博,没有封建迷信,没有滋事闹事,没有上访。“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在这里成为现实。

生活安定、精神富足的八组开始谋划新发展。2002年,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大学,周宝生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恰巧,2001年,武汉大学东湖分校获批,正在寻找合作伙伴,周宝生决定带领八组试一试。

各方的质疑声如潮水一般涌来:“‘泥腿子’农民凭什么办高校?”直接找大学校长,闯省领导房间,守在教育部长的门口,周宝生不管不顾,最终帮助田野集团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八组富了,但不能忘记回报社会,做教育显然是最好的方式,而且办大学对于八组来说,也是多元发展、培养人才的关键一步。”周宝生坦言,创办东湖学院恰恰是田野集团史上最大的一笔投资,12亿元,差不多是同期集体总资产的一半。

2011年,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正式挂牌转设为武汉东湖学院,成为一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由田野集团独立兴办。2014年,武汉东湖学院作为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加速向应用型大学发展,当年,跃入二本批次招生。如今,占地1500亩、总投资15亿元、容纳2万多名学生的武汉东湖学院,跻身全国一流民办大学。这所“源于武大、别于武大”的东湖分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各种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八组对社会的贡献。

周瑞松人生中第一次去武汉正是2007年夏天参观东湖学院。他由衷地感慨:“一群农村人能去办大学,这以前想都不敢想啊。可是,我们八组居然都办成了!”

融合

——一组带多组,先富带后富

新时代的八组走上了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描绘出共同富裕的新蓝图,构建起了乡村振兴的新格局

如今,走进官桥八组,你定会沉醉在宜人的风光当中。南北人工湖波光粼粼,人造的森林公园郁郁葱葱,文昌塔高耸入云,长约5200米的自行车赛道环绕其中,串起了高科技工业园、串起了现代农业示范园。这里,正是在建的田野国家乡村公园的核心区。

虽然依靠工业发家,但八组没有忘掉农业这个根本。当年,在做大做强产业的同时,八组就开始积极修塘堰、砌灌区、建机站、架电线,使全组450亩水田旱涝保收;修复过去开矿损毁的山林,更新了1000亩自生林;改造中低产田,因地制宜,种上了适合的经济作物。

30多年之后,八组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决心把八组和周边村庄一起建成全新的5A级的国家乡村公园。“八组一直走的是共富的道路。之前是八组内部的共同富裕,现在,我们要带着周边的组、村,甚至整个镇的农民一起富!要让农村有生态,有产业,更有人气。”周宝生如是说。

2017年,周宝生描绘出了以生态农业为基、以美丽乡村为形、以水乡田园为韵、以农耕文化为魂、以健康养老养生为本的田野国家乡村公园的发展蓝图,项目范围包括官桥镇全域的13个村、3个社区,总面积达25.9万亩,分为起步区、核心区和带动区。其中,起步区的建设就涉及5个行政村。

周志专是田野集团的总经理,采访中,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张规划图:“你看,南边朱砂村的部分以后是生态保护区,居住区就在附近;北边的港南村和两湖村,以后会是农业生产区;中部的石鼓岭村和我们官桥村,主要是综合配套区,做旅游服务。我们根据原来村庄的特点和优势,重新布局乡村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

从3.8平方公里到170多平方公里,从一个组拓展到一个镇,总投资达50亿元,八组显然是在下一盘“大棋”。而在创建田野国家乡村公园的过程中,八组还叠加推进两个国家级项目,一是创建以新材料研发和制造为核心的官桥新材料特色小镇,二是创建官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还有省国土资源厅的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今后,这里不仅有传统的种植和养殖,还会有附加值高的加工产业,旅游业、养老业,产业多种形态融合,农民增收门路也将多样化。”周志专说。

今年,八组申报的《嘉鱼县》获得了批复,项目的设计者、华中师范大学张雪松教授憧憬道:“到2019年项目完成,官桥跟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这里将会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新的规划让人们对未来有了更多新期待。50岁的周小兵是土生土长的官桥八组人,一家4口都在田野集团上班。周小兵告诉记者,等以后项目完成,这边的旅游业起来了,人气旺了,官桥八组会更加热闹。“以后,城里人都会喜爱上农村的。”

“我们村民都特别希望能过上跟八组一样的生活,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致富。”朱砂村党支部书记汤兆栋显得很兴奋,“现在,八组在乡村振兴上有了大规划大动作,带着我们一起干,这是非常难得的机遇,我们村民都非常支持,都想借着这个契机,搭上八组的顺风车。”

仅以官桥新材料小镇建设为例,一旦项目建成,将直接解决劳动力就业3000人,带动物流、商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间接带动就业2000人。到2020年,官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2万元。

“40年,官桥八组一直紧跟时代,不断解放思想,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从农业起步,回到农业,让乡村成为人们的心之向往。以后,我们要多复制几个八组!”仙桃市市长、时任嘉鱼县县委书记余珂认为,八组探索的是一条共建共享、先富带后富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路径。

40年风雨兼程,40年成就辉煌。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村组,居然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今天,再次回忆一路的艰辛,周宝生不无感慨:“其实,我们没什么秘诀,就是‘先行一步,多走一步’。但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好政策,即使你有天大的本事也没有用!我们八组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均为资料图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