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84农业网 时间:2019-01-01 作者:佚名 来源:湖南日报
彻底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过上小康生活,是国家级贫困县安化多年来的奋斗目标,也是大山深处108万安化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
安化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30个,贫困户39968户150088人,2014年到2018年脱贫36764户140940人,未脱贫3204户9148人,贫困发生率1.01%。
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中心任务,全县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为指南,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把脱贫攻坚与稳增长、打基础、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助推县域实现跨越赶超发展。
2016年底,安化县委、县政府作出了2018年底全面脱贫摘帽的工作部署,并在县城东坪城区入口处,竖起了脱贫摘帽倒计时牌,表达了决胜脱贫攻坚的强烈决心和信心。
东风吹,战鼓擂。脱贫攻坚就该这么干!
坚决贯彻“三个精准”
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2016年9月8日下午,安化县新一届领导班子刚刚产生,立即召开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明确了县级领导分工和联系乡镇。2018年,根据新的攻坚形势,调整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全体县级领导根据分管工作全部负责指挥某一领域工作,各行业扶贫单位均设立由一把手挂帅的行业扶贫办,真正做到责任上肩、任务上心。
在精准识别方面,做到了三个坚决。坚决杜绝漏评。2016年,推出识贫“分类统计”办法,贫困户按贫困程度分类管理。2017年开展两个月的识别“回头看、回头改”,搞好贫困数据比对、校准工作。2018年6月,所有结对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全覆盖”排查,组织对房屋破旧和卧病在床的非贫困户进行摸排,并建立佐证台账,分类处置。坚决杜绝错退。严格把握脱贫退出工作流程,对往年脱贫工作开展“回头看”,按照《脱贫退出验收方案》,对验收复核程序进行再梳理确认,逐一核实“三签字”制度执行情况,严禁假脱贫、被脱贫、假签字等现象。坚决杜绝优亲厚友。2018年7-8月,所有162名县级领导和县直单位、乡镇党政负责人和1.9万名公职人员逐一核查本人及配偶直系亲属是否存在违规评为贫困户和低保户的情况,纠正问题70起。
在精准帮扶上,坚持精准投入,以更集中的整合资金保障脱贫。2014年以来,投入14.5亿元到贫困村,投入16.67亿元到非贫困村,大力加强路、水、电、通讯建设,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交通建设:全县共建设村组公路3776公里,实现415个村5517组道路达标,全县行政村通畅率100%,行政村通客班车率100%。水利建设:兴建集中式供水工程409处,解决农村居民自来水人口37.37万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率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75%。电力建设: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695.03公里,新增改造台区1178个,新建改造低压线路1963.9公里。通信建设:新建基站1777个,行政村宽带建设端口达33.65万多个,实现含贫困村在内的391个行政村4G、光网“双全覆盖”目标。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了集村务服务、政务服务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服务平台427个,对全县341个行政村卫生室进行改扩建或整体搬迁。
精准发力实现精准脱贫,大大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政策宣传、群众知晓到位做法是坚持月走访、四必访;成果展示到位做法是每个村制作5块以上成果展示专板,每个乡镇挖掘10例以上先进典型,录制播出一系列宣传片;信访处置到位做法是坚持县级领导轮流坐班接访,将县级领导、行业部门负责人电话公布到村到户,热情接待,耐心宣讲,及时交办回访。信访30件以内的由乡镇党委书记包案负责调度处置,30件以上的依次交由其他副职负责。实行信访周会商,完善“五个一”(一个信访对象,一名县级领导,一个专门班子,一套解决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问题整改到位做法是对各级反馈的问题,逐项逐类分析原因,研究提出整改措施。分别明确各级整改责任,完善问题整改交办、会商、销号、报告机制。
万名扶贫干部身沉一线,不留一个盲点
2018年9月6日,安化县供销合作联社政工股长、驻马路镇六步溪村扶贫队长、党支部第一书记周抗生同志在驻村扶贫工作时突发心肌梗塞,不幸因公殉职,年仅52岁。在驻村扶贫工作中,他以村委会为家,把群众当家人,把自己当成普通村民,把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他经常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宣讲扶贫政策,和村民一起探讨脱贫致富的办法。在龙塘乡陶金村建起了100多亩红心猕猴桃基地,在古楼乡双江村发展金秋梨种植,在马路镇六步溪村想把竹节人参的种植发展起来,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周抗生致力基层扶贫工作7年多,从未懈怠,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是安化县扶贫干部的真实写照。
坚持锤炼队伍,不断改进一线攻坚干部作风,是安化县扶贫攻坚工作中的又一亮点。为了保证集中精力抓扶贫,保证扶贫队伍稳定,安化县明确“三个不能动”原则。强化脱贫攻坚一线选人用人导向,突出对扶贫一线干部工作业绩和作风的考核,严格将精准扶贫实绩作为考核选拔的重要指标,对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成绩突出、善做群众工作、勇于攻坚克难的干部,加大提拔使用力度。2017年至今共提拔任用14名扶贫干部。同时,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有专长、有经验的公职人员领办、创办以扶贫为目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出台《县派驻村帮扶工作队及结对帮扶责任人管理办法》,实现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全覆盖,市县领导联系指导今年65个拟退出贫困村;由省、市、县单位驻村帮扶130个贫困村;县直部门单位组成230个工作队帮扶100名以上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10508名干部结对帮扶全部39968户贫困户,做到了“尽锐出战”。2018年,集中举办12期培训班,对所有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责任人进行了业务知识轮训。
正是一系列制度的保障,万名身沉一线的扶贫干部“耐得烦,霸得蛮”,带领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一步一个脚印。
田庄乡香岩村党总支部书记蒋建飞是一个年过55岁的老党员,自2011年起,他被群众选为村支部书记,从此蒋建飞舍小家为大家,为香岩村脱贫致富兢兢业业服务了8年。香岩村有75户,262名贫困户。蒋建飞通过积极与乡扶贫站对接,争取政策支持,分别在梓楠湾、水竹园两个点解决贫困户危房改造13户42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33户134人,解决了贫困户的住房问题。他还利用村上优势资源,带领群众大力发展茶园、药园,让贫困户在家就能增收。目前,全村共有茶园面积300亩,厚朴1.5万余亩。实现村上所有贫困户参加了产业帮扶,人均增收达到3500元以上。
还有因加班处理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工作的返回途中由于极度疲劳,不幸跌落高坎牺牲的南金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刘金山;身患糖尿病,55岁仍担任驻长赵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日日夜夜在村上奋斗的袁新球;在外经商多年,放弃丰厚收入毅然回乡担任村支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龙塘乡陶贺冲村好支书黄龙盛……这些忙碌在扶贫一线的美丽身影,时刻感动着大山深处的贫困群众。
贫困群众自力更生
打响扶贫攻坚人民战争
仙溪镇山漳村年近半百的贫困户周加升,1996年因事故失去了一只手一条腿,多年来靠亲友资助和借贷度日,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2014年,党的扶贫政策如春风般拂来,经村支两委、驻联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轮番上门劝说。向其宣传扶贫政策,周加升幡然醒悟,他决定不向悲惨的命运低头。慢慢地,他依靠着自己仅有的一只手,一条腿,克服各种困难去学习制作豆腐,在村上做起了豆腐生意,生活有了起色。2015年,按照党的扶贫政策,周加升向安化县农商银行申请借了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加上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他在本村租了一个小小的场地开始养猪,从刚开始的几头慢慢发展到现在的一百多头。同时他还承包了4亩稻田,3亩土地进行种植。如今,周加升搬进了新居,大儿子顺利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小儿子就读小学成绩优异,一家生活其乐融融。“我就是党和政府的脱贫致富政策在农村结下的果实,人只要愿意奋斗就肯定有希望。”周加升如是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扶贫攻坚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身处贫困的安化人民,通过各种谋生方式,长期获得稳定的收入,彻底摆脱贫困。如何调动贫困群众的内在积极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安化县委、县政府下足了功夫。
一是激发资源,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安化县坚持走绿色崛起道路,大力发展县域优势产业黑茶产业、中药材产业、小水果产业等,通过这些优势农产业的大力发展,引导贫困群众投资开发茶叶基地、种植中药材、栽种小水果等,在家门口赚钱。目前,安化县从事黑茶及相关产业的人数达到35万人以上,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许多群众不仅通过种植茶叶、开设毛茶加工厂等彻底摆脱了贫困,还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二是“无中生有”,积极培育特色产业。一大批特色种植养殖业在安化焕发勃勃生机,其中许多都是贫困群众主导,直接带动脱贫致富。冷市镇董家村的藏香猪养殖远近闻名,农户年收入近3万元;奎溪镇奎溪坪村无公害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当地农民还成立了合作社,入社会员大部分是村上贫困户,每亩收入5000元以上。三是通过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在外务工或在本地企业上班,拓展就业途径。安化县通过“5133”人才工程引进安化黑茶保健机理研究领军型人才。举办各类茶艺师、评茶师、制茶工培训班,投资9亿元的安化黑茶学校下半年建成招生,每年可培训专业技术人才2000名。
在各种扶持政策的鼓励下,安化县贫困户的创业干事热情高涨。涌现出了一批批通过各种途径脱贫致富的典型人物,在这些典型的带动下,又进一步激发了其他贫困群众的创业热潮。以前,部分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迅速转变。
平口镇上升村45岁的刘登伟一直是当地有名的贫苦户,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自力更生发展养殖业。他根据自家周边环境的有利条件,现在野外养牛16头,估计年底可收益3万余元。刘登伟为了让家人更好生活在浙江工地上打零工,老婆陈桂花在家养牛带小孩,年收入达6万元以上,一家5口如今吃穿不愁。(龚伟 陈尚彪)
相关标签:农业新闻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