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农业网

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行业: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鱼|养鸡|养蛇|养鹅|养鸭|养龟|养虾|养蟹|养鹿|养蚕|黄粉虫

行业:水稻|玉米|花生|小麦|大豆|茶叶|棉花|油菜|鹌鹑|牛蛙|黄鳝|泥鳅|蚯蚓|养驴|养蝇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咋种地才能富了咱沟里人 ——陕西延安宝塔区以土地流转实现抱团发展振兴产业纪实

84农业网   时间:2019-06-12    作者:佚名    来源:农民日报

只靠种地实现致富有多难?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1000个农民就有1000种答案。

且不说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单就一方水土来看,不同的经营方式便可以让土地的价值呈现出天壤之别。如何摆脱“土地不养人”“种地不挣钱”的辛酸,山沟沟里的陕北人最有发言权。

在陕西延安宝塔区,近年来以土地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区320个行政村、689个村民小组遍地开花,在全部完成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量化的基础上,不少村集体对土地经营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从空壳村到产业村,从不挣钱到不愁卖,陕北农民与土地的羁绊要用很长的故事来讲。

土地催生他们重拾产业的底气

5月底,枣园街道上砭沟村的甜瓜秧苗已有一人多高,齐刷刷排列在明亮而闷热的95式日光温室大棚里。任职两年多的大学生村官南德是建设这批大棚的见证者与参与者,“甜瓜、西瓜、辣椒、蘑菇……别看只有35座100多亩,这些棚承载着村里的支柱产业,是上砭沟人重振产业的‘底气’!”

2011年以前,上砭沟村62%以上的村民以种植露天大棚为生。2013年,延安市遭遇强降雨袭击,全村87座大棚几乎损毁殆尽,农民损失惨重。原先受灾的种植户大多没有抗风险能力,纷纷选择了进城务工。

此时,村“两委”的思路很明确: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上砭沟村将永远是个空壳村。要想重振产业、重聚人气,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将这些荒废掉的土地资源重新整合起来,走集体发展的路子。几次走访先进村学习经验后,村干部确定了以土地流转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向:2013-2014年,村“两委”设立“土地银行”,成功将村民手中2203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统一收归集体。

同时将符合政策规定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对外引进企业落户租赁土地,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分享土地出租收入。出租土地的第一年,村民人均分红500元。2015年,村里又陆续引进8家企业,到了2016年底,村民人均分红进一步增加到3000元。

实实在在拿在手里的收益让村民安了心,也让村“两委”有了下一步探索的基础。2017年,村里42户10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与此同时,上砭沟村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立了人口、土地、劳龄、资金四种股权。在充分调研村民意愿的基础上,村集体决定另外开辟土地新建大棚,以每年100-155元/平方米的价格面向全体村民招租,让愿意回村发展的农民重操旧业。

土地当作他们安身立命的资本

2018年9月,上砭沟村35座大棚刚建好,村民李小冬拿着5万元租金承包下4个棚,种植甜瓜、草莓和蘑菇。“原先的旧棚没有这个好。新棚调温灌溉都是自动化的,到了10月份叶菜成熟只要40天,原先需要两个多月。”李小冬告诉记者,在新大棚里,甜瓜能种植3茬,目前第一茬已经收获,卖了2万元,而草莓的收益能达到每年10万元左右。

南德介绍,大棚建好后就陆续有人回来,目前村里107户常住人口,像李小冬一样从事棚栽业的有30户左右。“因为大棚属于集体资产,村民租赁大棚的费用交给集体,收入归个人所有。收归集体的租赁费按70%分红给村民,30%作为村集体的公益金,作为棚体修缮、基础设施维护的备用金。”南德介绍,根据每个阶段的产值预估,所有大棚年产值一共可达到300万元左右。按照租赁费分配比例,村集体年收入在40万-50万元之间。2018年底,村民分红达到人均4000元。

通过棚栽业让农民安家立命,这也是南泥湾镇陈子沟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焦卫红的“蓝图”。2017年5月,焦卫红来到“无业村”陈子沟,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建了100亩大棚。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有了棚以后农民种地还是不赚钱。“一方面农民种植技术跟不上,亩均产值很低。另一方面是销售不好。农民自己骑三轮车去城里,往往还没到地方,三轮车就让交警扣下了;就算到了城区,正规的农贸市场都要交摊位费,农民一般都是随地摆摊,遇见城管就卖不成了。”焦卫红说。

2018年,正当焦卫红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家企业进入他的视野:延安市意惠万家商业有限公司在宝塔区多个村设立了“爱心超市”,引进这家企业成为焦卫红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意惠万家总经理李玉虎介绍,公司在延安市区有28家超市,其中24家是卖菜的。“我们销售平台比较好,流通量大,原来都是从西安运菜,成本较高。和宝塔区的农民合作,在帮助农民卖菜的同时也解决了我们的供货问题,一举两得。”

  土地成为他们连接市场大门的纽带

2018年下半年,陈子沟村与意惠万家正式达成合作,公司将村里100亩105座大棚统一承包并将大棚改造升级,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先进农具,再原价承包给村民,对贫困户免费承包。很快,这种被当地称为“反租倒包”的形式受到了村民极大的欢迎:原先只容一人通过的小门换成拖拉机可进出的大门,人力灌溉变成了节水又省力的喷灌、滴灌。而对于大棚种植户来说,最重要的变化则是终于不用再为销路发愁了。

村民高小平租种了两个大棚种植甜瓜。他告诉记者,参与“反租倒包”后,不管市场行情如何,公司按照低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而农民只要管理到位,严格按标准种就行。“技术帮扶加销售兜底,这两样就把我们大棚种植户的大问题解决了!”高小平说。

除了“把菜卖出去”,李玉虎还有一个更大的理想,那就是由自己这个土生土长的宝塔人来打造宝塔区自己的“三品一标”蔬菜品牌。陈子沟村虽然偏僻,但光照充足,土壤水源无污染,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这也是李玉虎当初选择陈子沟的原因之一。“目前蔬菜货品供不应求,但是也要严格把质量关,不按标准技术种植的大棚种植户第二年便不再与其合作续约。”李玉虎说。

说起技术这件事,意惠万家的特聘技术员曹鹏最有发言权。租棚的村民都是有着几十年种植经验的老把式,新技术用起来不顺手,曹鹏就天天蹲在棚里手把手教。“比如说甜瓜的插扦,原来农民习惯在底部留一个小瓜,但是这样就会影响上面果实生长;如果摘掉,上边的瓜就会又多又好。”曹鹏说。

村民很快便尝到了新技术的甜头:按照新标准种植的甜瓜产量比以前翻了一倍,过去一个棚的产值不到1万元,现在达到2万元以上。“李总说了,要带我们做无公害可追溯的品牌蔬菜。我觉得这个方向对着呢,单靠每人一小块地什么也干不成,要把土地集中利用起来抱团发展,以效益带动农民,我们这个模式就能持续下去。”高小平说。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