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农业网

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行业: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鱼|养鸡|养蛇|养鹅|养鸭|养龟|养虾|养蟹|养鹿|养蚕|黄粉虫

行业:水稻|玉米|花生|小麦|大豆|茶叶|棉花|油菜|鹌鹑|牛蛙|黄鳝|泥鳅|蚯蚓|养驴|养蝇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把初心写在希望的田野上

84农业网   时间:2019-06-15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把初心写在希望的田野上

——记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科技局原局长陈增喜

本报记者 张培奇 范亚旭

37年来,他只做了一件事,用所学知识,帮农民吃饱饭、吃好饭、富起来;

37年来,他保持着一个习惯,一年间除了出差、开会,至少有200多天在田间地头,为庄稼做诊断,为群众做指导;

37年来,他虽然做的是力所能及的事,但群众却是看到了眼里,记在了心里,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他就是在农业科技一线默默无闻干了37年的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科技局原局长、主任科员陈增喜。

听党话,跟党走,为农民服务一辈子

1979年,陈增喜考上了信阳农专,在校期间他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为学的是农业,那时的陈增喜就励志为农民服务一生,并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上了一句话:听党话,跟党走,为农民服务一辈子!

1982年大学毕业,陈增喜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选择到桐柏县农业试验站当了一名技术员。刚安顿好后,他就慌着到各村去摸底。第一站到的是人均一亩多地的西洼村,那里由于种植的水稻品种杂乱,亩产只有300多斤,年年口粮不足。又走了几个村,情况都一样。

“啥时间能种上好稻子?”当地农民急迫的心情,让陈增喜满脑子想的都是找良种。于是,他主动向领导要求外出取经,之后的21天他跑了6个省,带回来300多个水稻品系,抄写了几大本试验记录。

然而,要想从300多个水稻品系中筛选出合适品种,不是一件容易事。但想一想早一天选育成功,群众就能早一天受益后,陈增喜就从早到晚泡在田里,那段时间他恨不得把一天当成几天用。

由于连续超负荷工作,他的身体开始吃不消。七月的一天,天气异常闷热,陈增喜在稻田从早上一直干到大晌午,突然眼前一黑,栽倒在水田里,同事们慌忙把他送到了医院。然而,当他醒来时,却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实验不能耽误。同事们心疼他,劝他多在医院住两天,养好了再回去,但他心里着急,在病床上翻来覆去想的却都是田里的事,身体还没好利索,就跑了回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反复试验,陈增喜终于找到了好稻种,亩产一下提高到700多斤,迅速推广到豫南地区,最多时面积达300万亩,增产超过6亿斤。“看到农民乐开了花,再苦再累也值了!”回想起过往,陈增喜高兴地说。

1985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县里打算提拔他当乡长,他没去。“自己是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刚琢磨出来一点名堂,农民刚过上好日子,正是有盼头、有奔头的时候,我不能半途而废。”陈增喜说。

之后,陈增喜被上级调到原南阳县(现宛城区)农技推广中心任副主任,1989年,又调至南阳县科委工作。如今,陈增喜也早已经从一个翩翩少年变成了谆谆长者,从一线农业技术员变成了单位“一把手”,再到“退居二线”,但他一年四季在地里穿梭的身影依然还在,他为农民服务的初心也从未改变。

农业技术员扎根农村,才有用武之地

37年间,陈增喜保持着一个习惯,每次下乡有几样东西都随身携带。

一张名片:逢人就发,方便农民朋友联系。

两部手机:一个是联通的,专门联系农民朋友,因为当时联通话费便宜,可以省点钱;一个是移动的智能机,方便上网查资料。农民的电话都是热线,随打随接,不论早晚,不管工作日、节假日。

三件“法宝”:一把小铁铲,随时翻土看墒情;一把钢卷尺,测量作物长势和密度;几个保鲜袋,用来装土壤、装标本,雨天套在脚上还能当胶鞋。

发了名片,朋友多;留了号码,电话多;带着“法宝”,下乡多。时间长了,乡亲们送他个外号——“三多”局长。这些年,他名片发了十几万张,为群众解决难题一万多件。

陈增喜深知,农业发展要不断引进新技术,而农业技术员扎根农村,才有用武之地。2005年之前,宛城区溧河乡袁老家村有近千亩桃园,因为品种差,桃子熟了,不耐储存,成堆成堆地烂掉,一年的辛苦打了水漂,果农心疼得直掉泪。怎么办?必须更新品种。

种新树就要砍老树,阻力很大。陈增喜找到小组长袁清奇,劝他带头干。一开始袁清奇也不乐意,头摇得像拨浪鼓,后来,陈增喜就买书买资料,送到他家里,耐下心来说服他。等袁清奇有了兴趣,陈增喜又带他到山东菏泽看效果。一看人家的桃子结得像糖葫芦,又大又甜,果期长,卖相好,袁清奇的劲儿一下子上来了:要不先种两亩试试?陈增喜趁热打铁,帮他买回了新果苗,采用 “一边倒”种植法,每亩从56棵一下子增加到200棵。

接下来,陈增喜手把手教袁清奇修剪、施肥、授粉……换种第一年就挂了果,第二年就进入丰产期,亩产从过去的四五千斤一下子变成了万把斤,翻了一番。第三年不用再动员,他就把果园全换成了新品种。有了袁清奇做榜样,新品种推广开来,群众都尝到了甜头。

农技服务不仅要扶上马,还得长期跟进,从平时养护、病虫害防治,一直到寻找销路,群众习惯把陈增喜当“主心骨”,一有问题就喊他。

2008年3月的一天,果农袁延邦打来电话,有几棵树的花咋莫名其妙落了?陈增喜急慌慌赶到果园,发现是虫害。处理不好,就有绝收的可能,必须尽快打药。但打药时机不好把握,打早了,花就直接落了;打晚了,虫卵产到花蕊里,坐不住果。那几天,他白天黑夜守在桃园,随时观察,寻找最佳时机,背着喷雾器和果农一起与虫害抢时间,最终保住了一季的收成。

把身子实实在在扑下去,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

农民需要什么,陈增喜就去研究什么。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艾产品也越来越紧俏。平常下乡,他留心研究野生艾草,筛选出5个适合种植的品种,并肯定只要能推广开来,群众一定受益。

在高庙乡邰庄村扶贫期间,陈增喜帮助村民成立艾草合作社,无偿提供专利技术,一年多就见了效益,贫困户跟着脱了贫。这种扶贫模式被迅速推广,成为实实在在的惠民项目、富民项目。

之后,陈增喜一次次走访企业、拜访专家,牵头制定了26项艾草行业技术标准;三年十几次进京,促成南阳艾草列入国家中药材发展规划;全国艾草产业发展大会连续三年在南阳举行。现在,南阳有十几万农民从事艾草产业,产量占到全国80%以上。

陈增喜常说,和农民打交道,服务好不好是本事,愿不愿意是态度,只有把根深深扎进土里,把身子实实在在扑下去,把心热乎乎掏出来,农民才会把你当朋友,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如今,陈增喜一进村里,就有村民围上来问长问短;一到饭点,热情的老乡就把他往家里拉。

从想干事到干成事,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酸甜苦辣。但陈增喜坚信,有信仰的人最坚定,懂奉献的人更快乐。“谁都希望有个更大的舞台,而我的舞台在农村、在田间。”陈增喜说,大学毕业时,校领导劝我留校,做老师的父亲也希望我子承父业,我想来想去,还是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用学到的知识,让土地长出更多的粮食,让农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多年已过,他说到了,也做到了。

在家里,陈增喜和妻子也互相鼓励,他从大专读到研究生,妻子也从一名护理员一直考到高级职称。儿子受家庭影响,以全市理科状元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多年间,他也先后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科技管理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风里来雨里去,一身土一身泥,陈增喜看起来像个老农民。“有人说我‘土’,但我偏偏喜欢这种‘土’。农民增收我增喜,浑身土气我乐意;为民服务不图钱,吃饭睡觉都香甜。”陈增喜说,如果让我再次选择,我仍愿意扎根农村,把初心写在希望的田野上。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