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84农业网 时间:2018-03-15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大豆蚜虫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以成虫和若虫在豆株的顶叶,嫩叶和嫩茎上刺吸汁液。严重时布满茎叶,也可侵害嫩荚,造成植株矮小,结果枝和结荚数减少,千粒重降低,苗期发生严重时可使整株死亡,大发年如不及时防治,轻则减产20-30%,重则减产50%以上,我国主要大豆产区都有分布,而以东北三省、河南、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危害较重。
大豆蚜虫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使豆叶被害处叶绿素消失,形成鲜黄色的不规则形的黄斑,而后黄斑逐渐扩大,并变成为褐色。受害严重的植株,茎叶卷缩、发黄、植株矮小,分枝和结荚减少,从而影响大豆产量。
一、发生规律。大豆蚜虫分有翅胎生雌蚜(体长0.9-1.6毫米)和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2-1.95毫米)。有翅蚜能迁飞,使危害范围扩大。大豆蚜虫危害盛期在6月底、7月初。一般6月中下旬开始在大豆田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少雨,容易使蚜虫大量发生,越干旱危害越重。
大豆蚜一年发生18代。在北方以卵在蚜腋或枝条隙缝里越冬,次年春季4月间平均气温约达10℃,鼠李芽鲜露绿,越冬卵开始孵化为干母,干母孤雌胎生繁殖1-2代。5月中下旬鼠李开花前后又值豆苗出土以后,发生有翅胎生雌蚜,向豆田迁飞,在豆田孤雌胎生繁殖10余代。6月末至7月初是豆田大豆蚜盛发前期,7月中下旬为盛发期,可使大豆受害成灾,7月末开始,气候和营养条件逐渐对大豆蚜不利,豆株上出现淡黄体小的蚜虫,为蚜量消退标志,8月末至9月初为大豆蚜繁殖后期产生有翅型性母蚜飞回越冬寄主鼠李上,并胎生无翅型产卵成性雌蚜,另一部分在大豆上胎生有翅型雄蚜,飞回越冬寄主,雌雄交配产卵越冬。
大豆蚜在一年中,一般有4次迁飞,相应地在大豆上有几个消长阶段。如在东北,第一次迁飞出现在大豆幼苗出土期,蚜虫自冬寄主迁到豆田,在田间成零星发生阶段。第二次迁飞在6月下旬,是大豆蚜在本田扩散蔓延阶段。蚜虫分布已由点到面,但虫口密度尚不大,是豆蚜在田间盛发前期,如能在第二次迁飞前治蚜,能有效控制危害。第三次迁飞在7月中旬,正值大豆开花期,蚜虫迅速扩展到全田,单株蚜量猛增,是大豆蚜大发生阶段。第四次迁飞在9月份,由于在8月初气候和营养等条件逐渐转为对蚜虫不利,蚜量随之而下降。到9月初开始先后产生有翅雌蚜飞回越冬寄生。
气候条件是影响大豆蚜种群量波动的关键因素。据东北调查,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4月下旬到5月中旬为越冬孵化,幼蚜成活和成蚜繁殖期,如雨水充沛鼠李生长旺盛,则蚜虫成活率高,繁殖量大;二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豆蚜盛发前期,此期内如旬平均温度达20-24℃,旬平均相对湿度在78%以下极有利于大豆蚜繁殖,导致花期严重危害。
二、形态特征。⑴成虫:有翅胎生雌蚜,体长卵形,黄色或黄绿色,体长1-1.5毫米。体侧有显著的乳状突起,额瘤不显著,复眼暗红色。触角6节,约与体等长,灰黑色,第3节上有6-7个次生感觉孔,排成一列。腹管圆筒形,黑色,基部比端部粗两倍,上有瓦片状轮纹。尾片黑色,圆锥形,中部略溢,生有2-4对长毛。⑵无翅胎生雌芽:体长椭圆形,黄色或黄绿色,体长1-1.3毫米。触角较身体为短,无次生感觉孔。尾片有3-4对长毛,其余特征基本同有翅型胎生雌蚜。
三、防治技术。大豆蚜虫的天敌较多,有草蛉、捕食性瓢虫、寄生蜂和食蚜蝇等,在天敌数量多时,可抑制蚜虫数量的增长。
要注重苗期预防,75%的3911乳剂或40%甲基异柳磷乳剂,按种子重量的0.2-0.3%拌种可防治苗期蚜虫,同时兼治苗期的某些其它害虫。此外,亦可采取种子包衣剂技术即可防蚜,又达到增产的目的。
1、在苗期用35%伏杀磷A125克/亩喷雾对大豆蚜控制效果显著而不杀天敌。为避免大豆蚜产生抗性,可与氰戊菊酯A13克/亩交替使用。20%乐果乳油或50%灭蚜净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稀释1500-2000倍喷雾。90%乐果乳油或88-90%乙酰甲胺磷稀释10倍,每亩用稀释液350克,超低容量喷雾。1.5%乐果粉剂或5%西维因粉或2%扑灭威粉喷粉,每亩1.5-2千克。
2、大豆田出现点片危害时,可用40%乐果乳油8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选用2.5%敌杀死乳油、5%来福灵乳油、10%溴氰菊酯乳油,每公顷225-300毫升,对水600-750升喷雾。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