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84农业网 时间:2018-03-1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豇豆疫病俗称死藤,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豇豆的重要病害。该病是1983年前后突然发生的新病害,曾给生产造成不小损失。本病流行性强,年度间病情差异大,是豇豆生产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病害。病菌的寄主范围仅限于长豇豆、豇豆和饭豇豆等豇豆属作物。
1症状识别
植株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蔓茎、叶片和豆荚。在植株对口叶期,多侵染根颈及顶心。根颈受害水渍状缢缩变细,倒伏,呈猝倒状死亡。顶心受害后缢缩并蔓延至对口叶,后萎蔫枯死。第一复叶展开后,爬架前的蔓茎多在节或近节处发病,初暗绿色水渍状,缢缩变细,后为灰褐色,褐色或红褐色,从病处倒折,造成病部以上死亡。爬架后病部亦可出现在节间,缢缩明显与否,因蔓茎木质化程度而异。因有架材支撑,病处不倒折,变色可较浅,有时受腐生菌二次侵染出现白霉或黑霉,病部以上死亡。叶片受侵后产生不规则灰绿色坏死斑,病斑中间灰褐色,皱缩不平整,叶脉变细、色深,雨水多时常腐烂,晴天干燥后病处青白色,易破碎。叶柄、花梗上的症状与蔓茎同。叶柄受侵后,其着生的叶片转为黄绿色萎垂而死亡,拖在地面的蔓茎和豆荚在落雨时易受侵染。豆荚受侵初为暗绿色水渍状斑,雨天或湿度大时可见稀疏白霉,很快致全荚软腐;天气干燥时病处失水变细,且不规则屈曲。以上发病部位边缘均不明显,病部在潮湿情况下可生稀疏白霉。
2病原菌
由真菌豇豆疫霉(PhytophthoravignaePurss)侵染引起。病部着生的稀疏白霉,即病原菌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在雨后的病荚上尚生有菌丝体。
3发病条件与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遗留在土中越冬。游动孢子借风雨、流水等传播。病菌生长最适温度26.0℃、最低8.0℃、最高37.0℃(有最低13℃,最高35℃的报道),生长适温范围20.4~29.7℃,致死温度44.5℃,10min。病菌的侵染适温较高为25~28℃,所以在病害流行中,当中心病株出现后,往往温度不是主要矛盾,而降雨的早晚和多少(含雨日)决定着豇豆疫病流行的程度和时间。在环境条件诸因素中,对豇豆疫病流行影响最关键的因素是水。而水又直接和降雨、灌溉、沟厢及土质等相关。在武汉,中心病株出现后及6月,若降雨频繁,病害易于流行。凡平畦浅沟,地势低洼,沟渠不畅,大水漫灌,雨前中耕、灌水等不当的农事操作均能导致病情增重。一般粘土地病重,砂壤土病轻。重茬及氮肥施用过多的田块病重。及时拣藤、拣荚可减轻病害的发生。播期方面武汉以晚春播豇豆受害最重,而随着高温、干旱天气的到来,造成一般在7月中旬后及秋豇豆上疫病发生不多的特点。豇豆不同品种间存在明显的抗病性差异,以往的数据表明白鳝鱼骨豇豆抗病,之豇28~2感病,未发现免疫品种。调查发现,一般植株生长前期发病较重,进入采收期后病害发生有明显减少趋势,说明豇豆植株个体发育过程中抗病性的变化,随着生理年龄的增大而增强。
4防治方法
4.1选地、轮作与播种
①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在可能的条件下选用砂质壤土种植豇豆。
②病害严重的地块,应与非豇豆属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
③鄂豇豆2号、之豇特早30、之豇特长90、芦113、杜豇及之豇矮蔓1号等均较抗病,宜因地制宜选用。
4.2加强田间管理
①深沟窄畦,春播豇豆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及时中耕清沟,以防涝排渍。
②需要时进行浸灌,杜绝大水漫灌。避免雨前中耕、灌水。
③及时拣藤、拣荚和清除病残体等,以减少侵染。
④施足底肥,合理追肥。避免偏施氮肥,依据植株生长期(与根瘤的固氮能力相关)进行科学追肥。
4.3药剂防治
中心病株出现时开始施药。药剂可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锰锌?乙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800倍液,或69%锰锌?烯酰可湿性粉剂(或69%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等进行喷雾,施药间隔7~10天。施药应根据天气预报,抢在雨前喷药,并尽量做到药前清除病残体,提高药剂防治效果。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