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农业网

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行业: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鱼|养鸡|养蛇|养鹅|养鸭|养龟|养虾|养蟹|养鹿|养蚕|黄粉虫

行业:水稻|玉米|花生|小麦|大豆|茶叶|棉花|油菜|鹌鹑|牛蛙|黄鳝|泥鳅|蚯蚓|养驴|养蝇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让“绿饭碗”成为脱贫致富的“铁饭碗”

84农业网   时间:2018-08-15    作者:佚名    来源:河南日报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立足贫困地区实际,选好产业扶贫路线,做实扶贫产业,完善产业扶贫制度,能够实现贫困地区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本次系列报道聚焦河南省深度贫困县——淅川,为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半个世纪以来,淅川先后有506平方公里土地被淹没,一类良田全部被淹没,现有耕地中二类田仅46%,人均不足一亩田。为保水质,该县先后关停企业380多家,取缔网箱养鱼5.2万箱,地方财政包袱沉重。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淅川县攻坚克难,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创新产业扶贫思路,走出了一条短、中、长相结合的绿色产业扶贫之路。

8月的淅川,火热的不仅是天气,还有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一线:竞相挂果的软籽石榴,茶树菇棚里冒尖的菌菇,运往市场的小龙虾……如今百花齐放的特色扶贫产业却曾一度是让淅川县各级党委政府“头疼”的难题。

“保水质,生态这条‘绿线’必须保;促民富,环保这条‘红线’不能碰。”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说,为了保护丹江口水库的水质,从县里到村里,一竿子插到底,必须寻找一条绿色发展的路子,发展有利于生态,有利于保护水质的产业。

曾经的痛点和难点:

水清和民富该如何兼得?

淅川县九重镇,曾经远近闻名的辣椒之乡,素有“辣椒红天下”的美誉,红火时,周边鲜椒种植达20多万亩,在九重镇到处可见火热的辣椒市场。然而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日益推进,作为核心水源区的九重镇,因为种植辣椒施用农药化肥容易造成丹江水氮磷超标、土地板结,亟须转型。

“选择辣椒产业我们先后考察了3年,发展了10余年,决定放弃另谋出路,我们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曾经是重要的辣椒市场之一张河村的党支部书记张家祥告诉记者,靠着庄稼地为生的老百姓,没了辣椒产业,该种点啥?一度愁坏了这个当家人。

同样的难题也曾摆在老城镇各级党委政府的面前,曾经依托靠近丹江口水库湿地的便利,该镇发展起莲藕产业,或许是丹江水的滋养,这里莲藕的品质也在市场上占据上风,百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通水,受水位上升影响,老城镇的莲藕产业难以为继,寻找新的产业成为当务之急。

作为京津人民的“大水缸”,淅川县是国家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截至8月8日8时,累计输送优质水161.65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4省6000多万人。

为保持一库清水永续北上,全县56.6%的国土面积被划进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80.3%的土地面积被列入生态红线以内,库区乡村一切生产建设活动都要为水质保护让路,库周3.5万居民耕种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水清是淅川县肩扛的政治使命。

淅川原就多低山丘陵地带,地少田薄,原本靠山依水的群众手握丰富的矿产、水能、森林资源,却有山不能养畜、有矿不能开采、有库不能养鱼。只能靠岗坡地、低产原地从事传统耕作,加上集山区、库区和边缘区于一体的地理位置,交通薄弱、对外出口不畅,80%以上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深石山区和库区。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截至2015年年底,该县还有69555人的贫困人口,深度贫困村98个,其中14个村的贫困发生率超过50%,而贫困村退出标准要求贫困发生率低于3%。全县55个移民村中,深度贫困村达32个。这一组数据意味着:打赢脱贫攻坚战,淅川任重而道远。

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更是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因素。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的淅川,肩上扛着水清、民富两大使命,深度贫困攻坚,淅川必须在生态与经济的结合点上杀出一条血路。

如今的亮点和硕果:

绿色为底,短线、中线、长线产业协奏共鸣

找准痛点和难点,依然需要“对症下药”。十余个乡镇、近百个贫困村情况各不相同。

“在九重、香花、马蹬镇等乡镇原本就有林果、菌菇、水产养殖等产业基础,贫困户可以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获得务工、分红等收益。而在一些深山区乡镇、一些易地搬迁点产业基础薄弱,甚至没有产业。一些以林果产业为主的乡镇,产业刚刚起步,见效周期长,这对于亟待脱贫的贫困户而言,实现短期脱贫致富显然不现实。”淅川县扶贫办主任周保全告诉记者。

产业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产业扶贫也不是坐而论道。淅川县各级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围绕产业扶贫这个核心,“沉下去”“走出去”积极主动寻求解困之策。逐个乡镇调研,进村入户走访座谈、收集民意,寻找突破口。先后到陕西、浙江、贵州等地考察取经,研讨论证。

随着走访调研的愈加深入,如何在脱贫攻坚中找到产业支撑,让产业给群众带来“真金白银”,把群众嵌入产业体系之中确保长效增收等各种层次的问题逐渐浮现出来。也让淅川县脱贫攻坚的思路愈加清晰:绿色是淅川县产业扶贫的底线,也是保障产业扶贫确保长效增收、实现可持续性的不竭动力,要让“绿饭碗”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铁饭碗”。

按照“快见效、可持续”的要求,谋划产业、选择产业、发展产业,实现“短、中、长”三线产业最佳优化,眼前和长远两手抓,短线和长线产业同步走,才能真正发挥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核心作用、支撑作用、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一条绿色为先,短、中、长三线产业结合的产业扶贫路线在淅川铺开。

短线产业保当期脱贫。在注重发展食用菌、蔬菜、来料加工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小龙虾、丹参中药材和光伏及生态助力贷产业,确保短线产业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小龙虾产业全覆盖,全县已发展2.5万亩,户均1亩虾,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中药材产业全覆盖,全县已发展3万亩,户均1亩药,户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光伏和生态助力贷全覆盖,协调银行贷款6.5亿元,3亿元用于光伏产业,3.5亿元用于支持福森药业发展金银花产业,两项兜底产业保障全县所有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把公益岗位资源向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开发护林员、护水员、水管员、保洁员、护路员等公益岗位1万个,吸纳贫困群众参与其中,进一步拓宽增收途径。充分发挥46个规模以上生态产业基地和108个就业扶贫车间及扶贫车间加工点务工带贫作用,保证贫困人口就业生态产业基地达40%以上、扶贫车间达30%以上,确保贫困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

中线产业管远期致富,重点发展软籽石榴、杏李、大樱桃、油牡丹等生态林经套种产业,拉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中线林经套种产业对全县所有贫困户全覆盖。目前已发展软籽石榴、杏李、薄壳核桃等30多万亩,16万亩已经挂果,3年内进入盛果期,户均年可增收6000元以上。

长线产业实现未来可持续,依托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用大交通带动大旅游,用大旅游带动大脱贫,为淅川富民强县插上强劲的翅膀。淅川正在围绕创建丹江湖5A景区,高标准建设环丹江湖旅游路,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在库周沿线致力打造产业万亩梯田。目前该县已经建成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农旅林旅融合示范园40个、农家乐500余家,带动15000余人增收致富。

“历史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得越好,产业越壮大,乡村越美丽,乡亲越富足。”卢捍卫说,在淅川,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揽,以绿色脱贫为主线,不断改革创新扶贫开发的机制和方式,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这不仅是淅川县产业扶贫的路径,更是淅川实现水清民富县强的新路径。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