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84农业网 时间:2019-07-30 作者:佚名 来源:农民日报
编者的话江西省是传统农业大省,也是历年来两个从未间断输出商品粮的省份之一,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要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江西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的重要指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策部署,2017年在全国率先从省级层面统筹整合资金,启动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到2020年整合资金360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1158万亩,以实际行动落实“藏粮于地”战略。
目前,江西全省实际投入的建设资金超过180亿元,新建成高标准农田584.5万亩,有力提升了粮食产能,持续巩固了粮食主产省地位,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被国务院列为2018年全国四个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明显的激励省份之一。
话经验
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坚持从全国大局审视江西农业,立足江西实际推动乡村振兴,以实际行动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目前,全省实际投入的建设资金超过180亿元,新建成高标准农田584.5万亩,提升了粮食产能,巩固了粮食主产省地位,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面对“五牛下田”、资金分散、标准不一、质量不高等问题,江西主动求变,深化改革,创新提出了“三变”的建设路径。
一是变各自为战为统一指挥。成立以常务副省长任组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财政、发改委等11个部门参加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并在农业农村厅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县(区)也分别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由书记或市长(县长)任组长,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多部门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二是变分散投入为统一管理。建立“省级统筹整合、县级集中使用”的农田建设资金管理新机制,将发改委、财政(农业开发)、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管理的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分配;三是变多重标准为统一标准。制定全省统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并根据平原、滨湖、丘陵、山区不同地形,科学测算高标准农田亩均需要建设资金,合理确定投入标准。
江西省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严格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始终把生态优先、环保节能作为项目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立足平原、丘陵、山地不同地形条件,科学构建生态沟渠和塘堰湿地系统,做到“少硬化、不填塘、慎砍树、禁挖山”,实现农田水利与绿色生态的协调统一。严格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平整规范要求,认真落实耕作层表土剥离、回填操作程序,引导各地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探索开展智能控制、信息服务等“智慧农业”示范。尤其是在推广稻渔综合种养过程中,严格执行沟坑面积不得超过稻田总面积10%、开挖的泥土不得运出田间、种养基地不得硬化等“三个不得”要求。
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始终把工程质量摆在首要位置,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严把“四关”。
一是严把设计关。全面实行“三进三出”制度(一进片区,测量和掌握基本情况,绘制现状图;二进片区,征求农户意见和建议,制定施工图;三进片区,再次征求意见,交村组、农户签字认可),严格专家评审,确保规划设计上达要求、下接地气;二是严把施工关。着眼防范擅自变更设计、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问题,构建多层次、全过程监管网络,对发现的问题要求限时整改,并将工作不力、不负责任的监理单位列入“黑名单”;三是严把验收关。严格执行项目设计、施工、监理企业单项工程验收和县级自验、市级验收、省级考评三级验收制度,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从建设管理、工程质量、群众满意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四是严把管护关。建立了“村为主体、乡镇监管、县负总责”的建后管护责任机制。县级政府每年将农田建后管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实行绩效考评,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有人管、有钱修,农田工程设施持续发挥效益。
围绕“干什么、怎么干、安全干”等问题,江西还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规范要求。一是建立项目管理规范化体系。制定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项目建设规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和《工作约谈制度》等系列文件,形成“1+15”政策体系,确保项目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是建立督查常态化体系。构建了“定期调度、对接督导、挂点督查”三项常态化监督机制,及时掌握各地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情况;三是建立奖惩考核体系。实行“奖优罚劣”绩效考评激励机制,对考核排名靠前的项目给予奖励,奖励资金继续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江西省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牵引作用,在稳定粮食产量、巩固粮食主产省地位的基础上,着力做好“八个结合”,全面提升农田综合利用效益。一是与“两区”划定相结合,在2800万亩水稻生产功能区和700万亩油菜生产保护区,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二是与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大力发展优质稻、蔬菜等高效作物,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带动产业结构调整面积占比达到44%;三是与建设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相结合,促进园区建设上档次、上水平;四是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相结合,通过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其主动建设、率先建设;五是与休闲观光农业相结合,支持基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秀美田园;六是与推进精准扶贫相结合,无缝对接产业扶贫规划,优先安排贫困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七是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相结合,将新增耕地划归村集体管理,通过对外流转、自主经营、作价入股,增加村级集体收益;八是与轮作休耕相结合,实现用地养地结合,促进土壤改良和地力提升。
看典型永修: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近年来,江西省永修县按照江西省统筹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策部署,紧扣“稳粮、优供、增效”目标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胆探索创新,率先采用“EPC+运营”和“EPC+融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模式,做到经济环保、方便耐用,统筹整合资金1.5亿元,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压实县乡村管理责任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为充分调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永修县出台《设计方案征求群众意见实施办法》,按照“一推三会三回复”的步骤和要求,广泛征求项目区群众意见,让大家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在规划设计方面,永修县组织专家和有关业务部门技术骨干,对项目初步设计和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审核,使最终设计成果更加切合实际,为项目投资、进度、质量的有效控制奠定了基础。
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协作和指导部门,永修县农业局、水务局、国土局、农业综合开发办每天都安排技术干部深入项目区乡镇进行技术指导。各乡镇按照每1500亩配备一名现场管理人员的标准,建立项目管理团队,管理人员每天坚持到工地现场巡视,及时解决矛盾纠纷,确保建设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在管理方式上,永修县在全省率先提出“成立一个机构、建立两级法人、划分四大片区、组建百人团队”的组织管理模式,压实县、乡、村三级的管理责任。
确保建设质量“生命线”农田是农业生产经营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的“命根子”。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农民放心满意的工程,永修县始终把工程质量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命线”。
严谨选点。按照“禁止区内一律严禁实施、限制区内需取得相关部门书面同意后方可实施”的原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办公室组织农业、林业、水务等部门对建设地点反复进行论证筛选,共核减不符合建设条件地块1万亩。
严格施工。组织设计单位学习《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下发《初步设计》编制提纲,对设计单位设计过程进行全程检查指导。
严肃督导。永修县委、县政府成立专门督导组,不定期对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行督导和通报。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办公室每天调度施工进度,乡镇和监理单位每日填报《施工情况日报表》《工程形象进度日统计表》,对设计监理实行微信定位打卡制度,随时掌握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情况,确保工程有力有序推进。建管并重发挥长期效益建好的高标准农田,如何确保长期发挥效益?永修县的回答是坚持建管并重。
2017年,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新增耕地1098.56亩,旱地改水田3276.38亩,创收3.18亿元。为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永修县专门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部门及乡镇负责人参加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领导小组。
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移交受益村加强管护。同时,与受益村签订管护合同,逐级落实管护任务,并在县财政配套的工作经费中安排适当的管护费。
此外,不断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广泛宣传工程管护的目的意义,要求项目区群众主动爱护工程设施,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截至目前,全县19个贫困村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达90%,高标准农田为全县贫困户带来直接经济收益240万元,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树立生态优先建设理念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过程中,永修县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并主动融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推广绿色生态技术。秉持“生态环保、高效节水”理念,打造了三角、九合2.34万亩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区,采用PE管道输水,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率,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采用蜂窝状混凝土预制板植草护坡新技术,既减轻了水土流失,又减少了后期维护费用;闸门制作引用新型树脂材料,做到经济环保、方便耐用。
创新绿色生态模式。为打造智慧农田样板工程,永修县建设了全省唯一一个万亩全智能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采用数据处理信息化、灌排自动化的全智能操控系统,可减少农业设施用地面积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0%~30%,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推行绿色生态种养。以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为平台,在立新、九合等地创建了万亩稻虾和2万亩稻鱼种养基地、虬津千亩荷花种植基地、云山3000亩稻鳖共生基地,助推“永修香米”产业发展,农业订单扩大到30万亩。数亮点
高质量建设项目2017年以来,江西省新建成高标准农田584.5万亩,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提高约0.5个等别,亩均粮食单产增加50公斤;项目区土地流转率超过70%,产业结构调整率达44%;带动141.3万农户受益,新增集体收益约6.7亿元,惠及贫困户10.92万户。
创新资金筹措方式按年度290万亩建设任务,统筹整合资金约90亿元。其中,整合中央和省级以上各部门用于农田建设的财政资金约40亿元,不足部分引导金融资金和新型经营主体等投融资。2017-2018年采取统借分贷方式向省农发行融资,2019年起发行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券。
强化耕地保护严格控制设施和硬化路面占地比例,稻渔综合种养坚持“三个不得”,开挖沟坑面积不得超过田块面积的10%,开挖的泥土不得运出田块,开挖的沟坑不得硬化,剥离的耕作层要求回填再利用。
群众参与是基础规划设计群众参与,实行“三进三出”:一进片区,测量、调查,绘制现状图;二进片区,征求农户意见,制定施工图;三进片区,再次征求意见,村组、农户签字确认。施工群众监督。聘请村组干部、热心乡贤、老党员等义务监督员2000余人次,开展日常监督检查;验收群众评价。每县从不同项目区调查50个以上受益主体,根据群众满意度打分。
作者: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厅长 胡汉平 资料来源:江西省农业农村厅
相关标签:江西农业新闻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