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84农业网 时间:2018-03-1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病原菌学名〕RhizoefoniasolaniKühn
〔寄主作物〕茄科、豆科、禾本科等多种作物,寄主广泛。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幼芽、茎基部和块茎。幼芽染病,未出土者造成腐烂,形成芽腐,导致缺苗;出土后染病,开始下部叶片发黄,茎基部产生褐色凹陷斑,大小1~6厘米。病斑及其周围常覆有紫色菌丝层;有时茎基部及块茎上生有大小不等(1~5毫米)、形状各异(块状或片状)的菌核。轻病株症状常不明显,重病株可形成立枯或顶部萎蔫,或叶片出现卷曲状。致病菌为立枯丝核菌。病菌菌丝发达粗壮,多分枝,分枝处多近于直角,分枝基部多显缢缩,且近分枝处常具分隔。菌丝初无色、老熟后渐变褐色,细胞变粗短压缩。菌丝大量纠集扭结可形成菌核。菌核初期淡褐色,后变深褐色至黑褐色,圆球形或不整形,大小1~5毫米。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在病薯块上或残落于土壤中越冬。带菌种薯是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又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播种病薯或在病土中播种,病菌可在幼芽经伤口或直接侵染,引起发病,造成芽腐或以后形成病苗。病菌可经风雨、灌水、昆虫和农事操作等传播,扩大为害。以后上下扩展造成地上萎蔫或地下薯块带菌,产生菌核再行越冬。病菌喜温暖潮湿的条件。土温23℃左右,潮湿情况下,发病严重。后期菌核形成需23~28℃的较高温度。在北方,春寒、潮湿条件易于发病。春季播种早,土温较低时发病重。土质黏重、低洼积水的返浆地,不易提高地温,易于诱发病害。病区连作地发病率较高。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择农艺性状和抗性优良的品种。(2)应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留种田,采用无病种薯播种。(3)改善耕作制度。重病区适当轮作;选择较高地势种植;重病地区、土质黏重地块、低洼积水地区、高海拔冷凉山区,尤其应适期晚播,防止地温过低诱发病害。(4)施行种薯消毒。播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浸泡种薯10分钟处理。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