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农业网

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行业: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鱼|养鸡|养蛇|养鹅|养鸭|养龟|养虾|养蟹|养鹿|养蚕|黄粉虫

行业:水稻|玉米|花生|小麦|大豆|茶叶|棉花|油菜|鹌鹑|牛蛙|黄鳝|泥鳅|蚯蚓|养驴|养蝇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三农人物

张凤兰: 育出白菜中的“三好生”

84农业网   时间:2018-04-16    作者:佚名    来源: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杨 雪

在201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获奖名单里,有这样一个项目——大白菜优异种质创新和多样化系列品种选育与推广。

大白菜是老百姓餐桌上家常菜,凭借普通的大白菜,何以斩获大奖?近日,科技日报记者来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在办公室见到了该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叶根菜类蔬菜遗传与育种研究室主任张凤兰。

她说,北京人吃到的大白菜,80%都来自他们白菜遗传育种团队培育的品种。

改写白菜历史,从减产歉收到远销海外

办公桌上摆着大白菜造型的笔筒和摆件。张凤兰翻开一本种子宣传册,小型白菜、娃娃菜、苗用白菜(快菜)、黄心白菜、桔红心白菜、紫色白菜等几十个品种令记者吃惊。原来,超市里常见的翠绿、细长、质地脆嫩的“快菜”,在分类学上归属于大白菜。看着这些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大白菜,张凤兰得意地说,它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怎么看都喜欢。

大白菜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然而,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冬储大白菜的稳定供给曾是个大问题。“农民自留种的常规品种抗病性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泛滥使大白菜大量减产,其中一年甚至歉收达到50%,严重影响北京老百姓冬天的白菜供给。”张凤兰回忆,1995年以前,北京的大白菜生产一直是市长负责制,靠财政补贴保障供应。用那时的话说,是“一年补一座立交桥”。

为了培育抗病、丰产、耐储藏的高产大白菜品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1972年成立了大白菜遗传育种课题组。张凤兰介绍,40多年来,用优质品种支撑产业发展是这支团队一直在做的事。现在,其培育的大白菜品种已在全国28个省市大面积推广应用,占全国市场份额约20%,白菜良种产业化规模居全国同行业首位。此外,大白菜品种还远销美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7个国家。

“我的理念是做‘三好’品种——好种、好吃、好看。”张凤兰说,这“三好”看起来很简单,但要让每个品种都达到这个标准是很难的。

寻找“抗”源,让种子兼备颜值与实力

“我们吃的大白菜,其实是这种植物的营养器官——不等它抽薹开花生殖,就把叶球收获食用了。”张凤兰说,不搞农业的人可能鲜有关注到叶球以外的事。比如,适合北方春季、南方越冬、夏季高山种的品种要耐低温、晚抽薹,适合北方夏季平原、南方春夏秋季种的品种要耐高温。

“耐低温、耐高温、耐雨水、抗病……我们从种质资源里找到‘抗’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适合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种的品种。”张凤兰介绍。

资源、技术、勤奋、运气,是张凤兰总结的育种四要素。“首先要培养上千个亲本,理论上杂交后将得到百万个材料,但课题组一年可以测配的极限是一千个左右。这里面就存在选择和概率的问题。”但她相信,把前三要素做扎实了,运气会不期而至。

“北京新3号”的育成给了张凤兰十足的惊喜。“当时,一个亲本是‘好吃’,另一个亲本是‘好看、抗病’,组合出了超乎想象的好品种。”张凤兰介绍,“北京新3号”一改过去大白菜的“大帮大叶”,它上下一般粗、呈直筒状,好码菜适合储运。

一个新品种从培育到推广,必经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要用6—8年时间培养亲本,然后进行选配组合又要2年,最后区域试验还要3年。

花粉培养技术可以缩短一部分培养亲本的时间。“1990年左右,我把日本的大白菜品种Orange Queen引过来,但它不具有不抗病属性,在这边种不了。我就试着用花粉培养技术进行改良。”2年后,张凤兰如愿得到自交系。

春去秋来,生命体一代一代生长,育种是个急不来的活,张凤兰享受着这个过程。

相守30年,从偶然结缘到出任掌门

张凤兰被誉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大白菜育种课题组的第三代“掌门”。“从1972年开始,陶国华老师是第一代,我们习惯尊称她‘陶老太太’。第二代是徐家炳老师,2000年他退休时我接任课题组组长一职,但他坚持工作到2016年才真正离岗。”张凤兰受前辈影响很大,她的工作日常就是脚踏实地做事。

1987年,张凤兰从扬州大学硕士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大白菜是8月初播种,我们是7月报到,我就被安排去了当时最忙的大白菜育种课题组。”张凤兰说,按规定应该各课题组轮岗一个月,然后确定去向。但在大白菜课题组工作一个月后,徐家炳就要她留下。

“我一想,大白菜是在中国起源的蔬菜,有山东和河南两个起源中心。作为山东人,能研究大白菜也不错。”就这样带着些偶然和随意,张凤兰结缘大白菜。

一年后,黑斑病肆虐北京,大白菜遭了秧。这件事把张凤兰心中的随缘变成了笃定。“这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当时我看田间一片焦黄,好像点一把火就能着,心里那个难受啊!从那以后就立志要做好大白菜育种!”她说。

“当出现一种病害,搞植保的要研究用什么药来治,搞栽培的要研究用什么种植技术来防,我们做种子的要研究抗病品种,不让它得病。” 好的品种是丰产稳产的关键,张凤兰为这份事业感到自豪。

工作期间,张凤兰在日本国立岩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那时,中日科研条件、收入差距都很大。1999年毕业时,如果留在日本工作,月薪差不多2万元人民币。”但张凤兰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国,回到课题组,继续研究大白菜,领着每月800元的工资,自得其乐。

刚回国那会,山东省青岛市的一家蔬菜出口企业,以年薪10万元的条件挖张凤兰,她也没动心。

“我觉得是自己性格的原因,不喜欢改变。在课题组已经积累了8年,就想一直做下去。”谈起这些,张凤兰显得很淡然。她不爱聊这些与大白菜无关的话题。

记者 手记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采访张凤兰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她对大白菜事业的热爱。

谈个人成长、谈科研经历,大部分时候,张凤兰很平静,包括总结为什么自己专注研究大白菜30年,也不过是淡淡的一句“就是性格原因,不喜欢改变”。

直到向我展示大白菜品种,张凤兰从办公桌上拿起一本种子销售宣传册,里面几十种大白菜图片引得我连连赞叹,她的表情也明显丰富起来。看得出,自己的“孩子”得到别人夸奖,她很得意。

在日常生活中,大白菜实在普通到微不足道,所谓“白菜价”就是这么来的。也因此,我从未注意过,市场上其实已经有了林林总总几十种大白菜品种。我们餐桌上菜品日益丰盛,从来就不是理所应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除了农民,还有一个群体也在为此默默付出着——育种科技工作者。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