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农业网

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行业: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鱼|养鸡|养蛇|养鹅|养鸭|养龟|养虾|养蟹|养鹿|养蚕|黄粉虫

行业:水稻|玉米|花生|小麦|大豆|茶叶|棉花|油菜|鹌鹑|牛蛙|黄鳝|泥鳅|蚯蚓|养驴|养蝇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致富信息

信贷员辞职以后(2006.8.21)

84农业网   时间:2018-03-21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眼前的这位主人公名叫梁健毅,广东省中山市阜沙镇的居民,现在他在当地的对虾养殖圈里已经是个无人不知的人物。然而就在五年前,他还是当地一家银行负责信贷的科长。而这一身份的转变只是因为受到一位贷款搞养殖的客户启发。

梁健毅:“就是专门养这个甲鱼,他第一年赚了差不多有90万了,所以他提醒我从事农业这方面也是大有奔头。”

2001年,这位客户从银行贷了200万投资养甲鱼,第二年就赚了90万,赚了钱后他连本带利将欠款还给银行。这件事情触动了梁健毅,他想到自己才刚刚30出头,在银行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如果自己去当农民应该不比别人差,于是他放弃银行的工作下海搞养殖。可他没想到,自己这样的做法竟然遭到周边不少农民的质疑。

养殖户:“也是一个银行的干部,不好好当下去出去做农民,对他抱着怀疑的眼光。”

毕竟当农民是项苦力活,不少人都怀疑他这文弱的银行干部能否胜任。但他决心已定,在阜沙镇向其他农民租用了七十亩土地准备搞养殖。工作辞了,地也租了,可梁健毅还没想好到底要养什么品种,这让他非常着急。

梁健毅:“一个是当时养鳗鱼,一个养杂鱼,一个养虾,还有一个养鲈鱼。”

在当时,这四个品种养殖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大,即使这样也不能四个品种都养,梁健毅左思右想后,出于对数字的敏感,他最终选择了对虾。

梁健毅:“当时养这种虾的这个利润,大概是4:1,等于说投入了1元钱的成本,等于是赚4元钱。养杂鱼一样,也是4:1,但是杂鱼它的时间长,虾的时间短。”

对虾的养殖周期只有三个月时间,比其他三个品种都短。梁健毅决定把70亩水塘全部都养上南美白对虾。可刚开始,梁健毅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一窍不通,只能边摸索边养殖。

梁健毅:“这个水不要太过,环境不要酸性太重,这个中性水,第二个方面这个塘要比较深一点,大概要保持在两米的水位,那个时候产量比较高。”

南美白对虾又称白肢峡,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最高的虾种,南美白对虾对盐度适应范围比较广,在0.5-40‰之间,最适生长水温22-32℃。随着梁健毅逐渐掌握养殖技术,2001年6月份,他的第一批对虾就这样顺利养殖成功。

梁健毅:“当时这个新品种推出来的时候,这个市场,这个价格比较高,卖60几块钱。”

梁健毅的第一批对虾直接拉到中山市的光明市场去卖,当时的淡水南美白对虾在国内只有短短几年的养殖历史,算得上是一个新品种,梁健毅没想到对虾卖的很快,并且卖出一公斤60元的高价。就这样,梁健毅第一年迷迷糊糊地赚到了50多万元。尽管迷糊赚了钱,但是,当时的消费市场到底有多大他也不知道。

梁健毅:“我看过一个杂志,它们说哪怕现在我们珠江三角洲全部把它养成功,我们现在也真的供不应求。”

梁健毅给当时的广东消费市场算了一笔账,当时中山市有10多万亩面积养殖对虾,一亩的产量是500公斤对虾,那一年就只有5万吨的对虾,而这个数字根本不够满足广东省市场的消费。2002年2月份,他看到自己的南美白对虾供不应求,就开始在原有的面积上扩大到200亩。可是就在虾苗投放两个月后,眼看就快要收获了,如果按正常的价格这一批对虾可以卖十几万元,可没想到着一切成了泡影。

梁健毅:“4月份左右,那个时候我出差回来,几天没有去看了,那天回来就看到这个水底下有虾在游,我抓起来一看。大概是100来条发现了这个虾有一个红色的,这个虾,肌肉,后来发现这个虾就是红色的,我奇怪,我养了这么久都没发现。”

刚开始梁健毅不以为然,以为是水体缺氧,就让工人把氧气供足。可到了第二天,工人周润好发现事情比想象中的更严重了。

工人 周润好:“原来只是变红,第二天就不行了,成堆成堆的死,那量相当的大。”

梁健毅赶到现场一看,也吓了一大跳,他赶紧让工人把死对虾捞上岸即使处理掉。

工人 周润好:“我们就把死对虾一堆一堆拿去埋了。”

梁健毅:“第三,第四天,大量的死亡,在短短的几天内死亡了80%。”

眼看就到收获的季节,可80%的对虾却在短短的三四天时间里相继死亡,工人天天忙着打捞这些死对虾,梁健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梁健毅把死虾送到中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做化验,化验的结果让他大吃一惊。

梁健毅:“它是白斑综合症,后来我查书,白斑综合症它的医治能力只有10%,它的死亡的速度很快,大概在三到五天之间全部完蛋。”

更出乎梁健毅意料的是:这种白斑综合症的病毒是从母虾身上携带的。也就意味着当初投放的虾苗有病毒,而这种病毒的潜伏期是一个月,发病一般是两个月后。

梁健毅:“都准备要开塘了,再过一个多月就可以卖了,那个时候的价格大概10多元左右,基本上损失了10来万。”

正当梁健毅准备大干一场时,他发现养殖对虾并不是他想象中那么简单的事,两个月来的辛苦换来了一堆死虾,这件事情对梁健毅打击很大。他找卖苗场说理,可对方却说虾苗本身的携带病毒概率高达10%,因为梁健毅自己没有预防好所以病毒才会扩散,这让梁健毅有苦能言。

梁健毅:“那个时候周边都没有仪器,还有拿到广州去测试,就是测试费都超过1000多块钱一次。”

因为去广州测试费用高并且麻烦,所以梁健毅很少给自己的对虾做定期检测,才导致这一次的大面积死亡。同时梁健毅也了解到,其他农户也有这方面的遭遇。

技术员 周梨:“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养的快要卖的时候,它就出现这种病毒,这样子就危害性很大了。”

这时,梁健毅了解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买一套病毒检测仪器,定期给虾苗做检测,一旦发现病毒即使处理,才不会酿成大祸,于是梁健毅投资30多万元买了台检测仪器。

技术员 周犁:“这一套机器全部病毒都可以,这三种病毒都可以一起检测出来,是白斑综合症,还有“掏拉”,还有那些,就是皮下组织坏死那些。”

正是因为这次死虾事件,梁健毅发现虾苗市场的商机,他想到:如果自己能开发出无病毒或少病毒的虾苗将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梁健毅:“因为虾苗关键是养虾的第一步,连这个第一步都处理不好影响以后的生长,好像这个人一样。”

他渐渐发现国内的虾苗品种质量参差不齐,生长周期也各不相同,而这些品种主要都是三代以内近亲繁殖。2005年3月份,他在湛江买虾苗时认识一位卖虾苗的老板李秀文,两人一交谈,发现对方正准备给虾苗品种改良,这下梁健毅来了兴趣,打算跟李秀文合作。

梁健毅:“从他们购进一二三代的幼体过来,他们孵化,孵化以后放在我们这里培育。”

梁健毅要投资合作,李秀文也觉得是好事,于是俩人开始在湛江投资搞远亲繁殖的新型虾苗。

梁健毅:“我们从资料上看到这个好的苗,就是这个代数不能近亲,就是不能超过五代以内。”

湛江合伙人 李秀文:“没改进那个优良品种,近亲的她就养的长的不快。”

2005 年5月份,他们邀请了中科院专家一起研究这种新虾苗,他们通过寻找相隔三代以上的母虾来培苗,经过大半年的实验,2006年2月份,这种通过远亲繁殖的无特定病原品种终于培育成功。培育成功后,梁健毅开始在自己的200亩虾塘上搞实验养殖。同时他拿出800万尾虾苗免费给周边的养殖户试养。可没想到这么好的事情,在周边的养殖户眼里看来是另有企图。

示范户 冼志山:“当时我第一批在外面买的时候,十几天就生病了,当时他说给我苗的时候,当时不想要的。”

梁健毅:“他们认为世界上没有这么好的东西掉下来吧,他们还是这样想。”

梁健毅从一个对虾养殖户又变成买虾苗的老板,这让周边的养殖户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同时因为是新品种,即使是免费的,很多养殖户都不敢贸然试养。于是梁健毅决定等自己的对虾养殖成功后再向其他农户推广。经过两个多月的养殖,梁健毅的新品种终于出塘了。

梁健毅:“它的生长速度比较快,提前15天到20天收获,我们算一笔账,它已经节约了0.7元钱一斤虾的饲料成本。”

因为这种新型的虾苗,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除了饲料加上电费、租塘费、人工费用,一斤虾的成本最少节约1元钱。看着梁健毅的对虾早早就收塘,当初几个不愿意试养的养殖户也开始主动找他要虾苗。

示范户 冼志山:“后来我就要了,养了26天,每一天都不同的,生长速度比较快。”

对虾养殖户 黄永康:“现在这个比较纯一点。成活率,70%,80%左右”

记者:“原来的成活率怎么样?”

对虾养殖户 黄永康:“原来只有40%。”

这种新型的虾苗携带病毒少,成活率高达80%,同时一斤对虾能节约1元钱,也就是一亩地能平均多赚1000元,看到丰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人来找梁健毅买虾苗,有的甚至从番禺赶过来买苗。

番禺养殖户:“离这儿大概有50公里左右。”

记者:“这么远来买虾苗,为什么?”

番禺养殖户:“因为我们就是觉得这里的虾苗好一点,我们希望缩短养殖时间。”

对虾养殖户 岑钟兴:“整个户沙村的人都是80%在这里买。”

短短的五个月时间梁健毅的虾苗就卖出了6000万尾,现在他经常利用那台检测仪器免费给养殖户做定期检测,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买苗。

梁健毅:“他们养的好,等于是我好吗,正如我的格言说得好,只有你才有我,他好我好,他们成功,我们成功。”

除了卖虾苗,他现在最忙碌的事情就是每隔三、四天就要卖一塘对虾,靠着虾苗和对虾,他在当地渐渐有了名气,吸引了不少收购商主动到他养殖塘收购对虾。

记者:“你们这里哪里过来收购对虾的?”

收购商:“我,我南海的。”

记者:“那这个虾今天卖到哪里去?”

收购商:“今天准备拖到湖南去。”

记者:“那么远?”

收购商:“我天天都拖到湖南去的。”

记者:“量有多大?”

收购商:“7000斤左右。”

看着经常来来往往的收购商,当初怀疑梁健毅下海的农民现在也开始肯定他的能力。在他们眼里梁健毅不再是个文弱的银行干部,而是敢想敢做的养殖户。现在,他靠着对虾和虾苗他每年的收入超过200多万元,这也坚定了梁健毅要继续养殖对虾和培育虾苗的决心。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