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84农业网 时间:2018-03-21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张朝亮:“这就是我们养殖的林蛙,这个林子里面要有几十万只,上百万只这样大小的蛙,它是每年的冬天入水了,然后春暖花开以后,它就从水里边出来,就漫山遍野的跑,到森林里边吃昆虫,这是母蛙,它的前肢这个腿非常细,特别是这个大拇手指头这个地方没有一个疙瘩,如果公蛙这有个一个疙瘩。”
林蛙当地人又叫蛤蟆,按照自然规律,母蛙只能占到林蛙总量的40%左右,从2005年开始,张朝亮带头使用了控制林蛙性别技术,引起了吉林地区林蛙养殖户的极大兴趣,一连几天的现场捕抓证明,张朝亮林蛙养殖场里的母蛙比别人家的多出了20个百分点。
张朝亮:“你像我手里边拿的这几个蛙,随便抓,这是五只母蛙,两只公蛙,这两只是公蛙,通过科学的配方,另外进行性别控制技术,所以母蛙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
吉林市旺起镇四间村党支部书记 侯鑫:“他好像现在每年的收入就这个蛙场也得有几十万,现在相对来江他和现有的林蛙养殖户还是有差距的,他的效果还是最好的。”
通过这些天的测算,今年张朝亮承包的这条山沟里,比往年要多出两多万只母蛙,这意味着比每年多收入10多万元。
张朝亮:“母蛙和公蛙的价格是不成比例的,十斤公蛙也买不来一斤母蛙,现在一个母蛙能卖几元钱一个是吧,一个母蛙长到商品蛙的水平至少是5元钱一个,公蛙呢,公蛙一斤才七八元钱,十来元钱。”
凡是养殖林蛙的人,都盼望自己养殖的林蛙多出母少出公,因为母蛙体内的林蛙油,目前市场收购价每公斤达到3000到4000元,当地人习惯把林蛙油比喻成软黄金。
张朝亮:“这么一割,从腿和肚子的地方用刀一割,蛤蟆这么大肚子,这里边挺大两块油,在底下这两块就是油,这么一掰,就开了,一拽蛤蟆肚子和腿就分开了,油出来,黑的是籽,这黄白色的就是油,两大块油,一边一块,一边一大块,把这黑籽粒去掉,这两块就是油,这两块油晾干了以后,有两克重,这两块油就能卖六七元钱。”
在这个山沟里,一共有八家林蛙养殖户,这么多年他们之间一直暗中较劲,比技术、比收入。2005年张朝亮靠林蛙赚了三四十万元,收入是其他养殖户的七八倍,这一次他们彻底服气了,开始重新打量这个书生模样的人。
林蛙养殖户 李文:“你养林蛙的沟,好比和他的一样大,都是500公顷,你可能出一万元到两万元,人家就能出20万,差这么多。”
现在每天到他这咨询养蛙技术的人不断,养蛙户对他也越发的尊敬,可是他们没想到的是,眼前这位整天和他们在山沟里一起摸爬滚打的人,七年之前可是当地特产局的一位副局长。
张朝亮原来是吉林市磐石县人,24岁的时候被破例提拔为当地特产局副局长,1990年调到吉林市特产局工作,多年工作在特产行业的张朝亮发现,东北特有的吉林长白山林蛙具有很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张朝亮:“典型的长白山林蛙这有一个明显的“八”字,你看,八字非常非常的明显,体表非常光滑,像黑龙江林蛙和草原林蛙,这个地方全是麻点。”
吉林农业局高级畜牧师 顾锡恩:“它的经济价值来看,现在通过多年的研究,它是食品、是补品、是药品,三品为一品,全世界320多种蛤蟆,唯有长白山产的中国林蛙才有三品为一品集一身。”
长白山林蛙广泛分布在东北三省,水面上漂浮的东西是从雌性林蛙体内排除来的卵团,外面一层像鸡蛋清一样包裹黑色蛙卵的就是遇水膨胀开的蛙油,林蛙油并非是油,而是雌性林蛙体内哺育胚胎,供给蛙卵的营养源,因此有人把它作为一种保健品来食用,多年来一直是市场上紧俏商品。
林蛙油经纪人 于柱华:“咱们长白山林蛙只能在东北这个地方产,在长白山脉产,所以它的产量是有限的,消费人群逐渐扩大,所以它市场是越来越好。”
常年工作在特产行业的张朝亮对这一情况了如指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林蛙养殖还刚刚起步,根据多年的行业经验和市场行情判断,林蛙养殖只赚不会赔,这个一直埋藏在他心里的商业秘密终于在1999年的春天爆发了。
张朝亮:“种养业很多,但是像长白山林蛙这样,市场前景不愁销路的问题,只要你产出来,就能卖得掉,而且效益很好,这样的项目非常少,所以我就非常感兴趣,一定要干。”
张朝亮妻子 高伟平:“他这个事好像认准了他就干了,他这个事就是我不让干不好使,我也说服不了。”
1999年3月他不顾家里人的反对,毅然辞去了特产局副局长职务,带着家里仅有的一万二千元钱,在吉林市丰满区旺起镇承包了500公顷山地,当起了蛙农。但是他与别的养蛙户不同的是,他把精力主要放在养殖蝌蚪上。
张朝亮:“说是养林蛙,实际像咱们半人工养殖方式,实际上是养蝌蚪,如果蝌蚪养好了,林蛙就养好一半了,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是人工孵化,天然放养,你把蝌蚪养好了以后,它自己上山了打食吃了,实际上不是人工养蛙,他自己天然养蛙。”
他的这一说法别的养殖户倒也认可,但是并没有人像他这么做,从蝌蚪长到商品蛙大约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没有人愿意像张朝亮那样,把过多的精力和资金投放到前期,他们更多的是想尽办法,在秋天如何能在上山捕回更多的商品蛙。
林蛙养殖户 高军:“这玩意能赚多少钱啊,这么往里投,心里有点跟他后怕。 ”
张朝亮的做法在别人眼里显然不切合实际,他整天一门心思按照书本办事,花1700元钱买了1100团林蛙卵,眼看着小蝌蚪就要变成小林 蛙,张朝亮的心开始踏实了,因为按照书本上说,蝌蚪变成林蛙阶段很少得病,然而正在张朝亮暗自庆幸的时候,最终的结果恰恰是蝌蚪出问题了。
林蛙养殖户 李文:“顶上漂一层,底下死一层,那不几乎全军覆没了,那一个池子连三分之一都没剩下。 ”
张朝亮:“我一网捞大一大盆,那个路上倒的全是,整个蛙场都是臭的。”
蝌蚪的大量死亡,张朝亮感到意外,他请来专家,翻阅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很快认定他的蝌蚪是得了“出血病”。
张朝亮:“像这样的一个蛙场,可以在三到五天内,使你的蝌蚪全部染病,几乎80%到90%的蝌蚪染病。”
吉林农业局高级畜牧师 林蛙养殖专家 顾锡恩:“它就等于人的烈性传染病。”
张朝亮在大学里学的是林学,原以为按照书本上的做法肯定会比农民养的好,谁知道出了这么大的岔子,让这个原来主管特产的副局长有点抬不起头。
张朝亮:“我虽然过去认为自己学了一些养蛙技术,掌握了养蛙技术,实际到生产当中一用,自己才意识到自己根本不会。”
不克服养殖当中的疾病困扰,靠养林蛙发财就是一句空话, 2000年,张朝亮卖掉了自家的房子,筹集10几万元资金,专门针对林蛙养殖过程中发生的疾病进行研究,通过一年多的反复实验,把自己研究的土药方和其他药物相结合,终于攻克了蝌蚪出血病。
林蛙养殖户 李文:“他所研究的一些东西我们都得依靠他,我们研究不出来。”
张朝亮能给蝌蚪治病的事很快就在当地传开了,他一下子成为养蛙业的后起之秀,成为林蛙养殖业方面的专家,他的蝌蚪养殖成活率高出一般人的30%。
林蛙养殖户 高军:“我寻思这玩意就像窗户纸似的,一捅就破,那就捅呗,其实不是那么现象,还得随着人家科技,人家研究的玩意咱得服气。”
2003年9月中旬,张朝亮终于熬到可以收获的季节,他的第一批商品蛙开始下山了。
张朝亮:“下山集中多的地方,就是你这一捧,你就一划拉就这么一大捧,有十米二十米远就能抓半编制袋子,三十斤二十斤那样。”
林蛙养殖户 张殿臣:“那里面一层,都得用手拢,人接山顶上那一个大水塘,哪年一清塘不得十多万。”
林蛙场员工 高崇伦:“有的养蛙户不重视蝌蚪的培养,他山上不放养小蛙,所以他的收成就不如这个蛙场好。”
张朝亮收获的林蛙数量,是村里其他林蛙养殖户的七八倍,别人羡慕的不得了,但是张朝亮并没有因此卖上应有的价钱。
张朝亮:一开始我养的时候,谁也不知道,我也找不着人家谁买,卖蛤蟆油的也找不着我,我找不着买蛤蟆油的,你这蛤蟆油是真是假人家也不知道啊,所以没有办法就得卖活蛤蟆。”
林蛙油因为价格贵,市场上一些不法商贩经常以低廉的青蛙油、甚至用鱼的内脏来冒充长白山林蛙油,由于真假蛙油从外观不好区分,使消费者不敢轻易购买。林蛙活着卖,是证明蛙油货真价实的最好土办法,但是因为活林蛙价格低,那年他少收入了6万元钱。
林蛙油经济人 于柱华:“现在市场的假蛙油从全国来看,在一半多,将近三分之二不是长白山蛙油。”
在混乱的林蛙油市场,既让人相信自己,又能卖上个好价钱呢,确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正当张朝亮为这事犯愁的时候,2005年他被吉林北华大学林学院聘为兼职教授,正好利用这个身份他与吉林市的江城晚报联合开辟了一个林蛙油科普讲座专栏。
《江城晚报》记者 丛玉杰:“尤其是还有张老师讲的,怎样分辨真假林蛙油,还有一些科普知识,那些文章见报之后都收到很好的效果,然后很多读者都把电话打到报社来,要找张老师。”
文章见报以后,每天找他鉴别和采购林蛙油的人越来越多。在他研究所平常负责日常工作的吕德厚一下变成了销售员。
吕德厚:“现在产品可以这么说,那是供不应求了,卖断奶了。”
加工林蛙油是个简单活,关键是名气和信誉,现在张朝亮不看书本,凭经验靠质量加工出的蛙油,每公斤照样比别人高出800元钱,2000年的时候,于柱华收购张朝亮的蛙油每公斤赚300元,可是如今他的蛙油价格还卖不过张朝亮。
张朝亮:“他买我的就不行了,我自己剥油我卖的非常好,所以这样我还反倒要买他的油卖,开始他是买我的赚钱,现在我买他的我赚钱。”
2006年张朝亮已经发展到了6个林蛙养殖场,即使林蛙油的价格不再上涨,今年秋天他也有百万元的收入。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