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
地区:江苏|江西|辽宁|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
84农业网 时间:2018-12-25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整理
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改革开放40年,科技给中国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40年,经济腾飞的同时,党和国家从来没有放松过对生态的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新时代的发展主题。
而在这条路上,中国农民奉献和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
阳关,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今天的阳关镇,地处库姆塔格沙漠边缘,往东60公里就是敦煌,而往西则是死亡之海--罗布泊。
据考证,库姆塔格沙漠正以每年6-10米的速度向阳关逼近,阳关全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被称为中国的旱极。
有这样一个人,却要在中国的旱极,养鱼。
何延忠,亿万富翁。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兰州的永登县养殖虹鳟,是甘肃省虹鳟鱼产业的带头人,曾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2001年,他开始实施心中酝酿已久的财富蓝图。
虹鳟,冷水鱼,经济效益高,但对水质要求也极高,而祁连冰川的雪水恰好具备养殖虹鳟的天然条件。在阳关,就有一股冰川雪水,可以作为养鱼的用水来源。何延忠想用虹鳟鱼这个产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百姓收入。
何延忠:建立冷水鱼冰川产业带, 东边兰州永登,西边就是阳关,两个基地这样一带,就把这个产业带带起来了,为了建成祁连冰川冷水鱼产业带,无论如何要把这个基地建成。
引入祁连山的雪水在沙漠里养鱼,当这一宏伟计划构筑在阳关的土地上时,却成了老何人生中最残忍的一道命题。
何延忠:我是一个死过四次的人,阎王爷不要,把我赶回来了。
2001年,何延忠投资阳关,在沙漠里养鱼,别人眼里的天方夜谭,老何却坚定不移。可他没有想到,来到阳关之后,沙漠并不是他唯一的敌人。
何延忠:大风一起不见家,洪水一来家冲垮。
每年春季,大风狂舞,掀起漫天黄沙向阳关袭来;
何延忠:黑压压的整个扑面而来。
而到了汛期,来自肃北和阿克塞的雨水连同阿尔金雪山的雪水裹挟大量泥沙奔泻而下,汇集阳关。
何延忠:车轮滚滚,轰隆隆的就下来了,泥石流!
沙漠,洪水,风灾 ,泥石流,大自然最残酷的考验,如摧枯拉朽,聚集阳关,直逼敦煌。
何延忠:阳关在敦煌的最前沿,是保护敦煌的第一道屏障,生态如果遭到破坏,我们的家园都没有了,要啥金山银山。
保护生态,守卫家园,老何从虹鳟产业带头人变身抗洪治沙带头人,而他与这片沙漠的博弈,已经持续了18年。
而在另一个地方,一场碰撞才刚刚开始。
这是一家年轻的公司,90后占到65%以上,博士10人,海归16人。这群具有高学历和拥有强大技术背景的年轻人,要服务的是一项最古老的产业。航拍器飞行一周,即可记录和分析出此时葡萄的生长情况;把这只小小的仪器插入土壤,就能掌握这块土地的所有数据。
张弓,36岁,北京人,南京大学大气科学与气象学学士,北京大学地理学硕士,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生态学博士,美国航空航天局前大数据科学家,主要从事卫星和气象大数据在农业和生态领域的应用。
2007年,在美国读博士一年级的张弓,就申请到了美国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实习机会。艾姆斯研究中心位于硅谷中央区域,周围遍布苹果,谷歌等世界知名公司。在很多人心里,这个地方聚集着一群疯子,一群时时刻刻想要改变世界的疯子。张弓,也是其中一个。
张弓:科技是改变世界巨大的动力,商业能让科技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2014年,美国硅谷,一间办公室里,张弓拉着同为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的顾竹,喝了一顿酒。
张弓:直接拎了一箱啤酒,然后就在那喝,当时确实很激动,但是人有时候就需要激动一把。
顾竹:喝了酒之后说的话肯定记不住了,但是我记得非常清楚,喝完酒之后,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中国地图。
2015年,北京中关村,张弓,顾竹,还有同为美国海归,曾供职于跨国农业公司的张文鹏,上演了一出中国合伙人,他们给自己定位成:新农人,要用卫星遥感,空间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服务中国农业。
张弓:中国农业一定会从小农经济向规模化经营转变,最重要的是这个变化的动能。回到中国,用空间技术服务我们中国的农业。
改革开放,确立了科技强国战略,当科技这个国之利器碰撞农业这个大国根基,张弓要按下手中的快进键。
6月,阿鲁科尔沁草原的苜蓿到了收获的季节。一个月之后,草原上的牛羊就可享用营养美味的苜蓿干草。可对于牧草种植户来说,这个月充满变数。
种植户:这个月要是下雨的话草就黑了(晾晒的过程中),牛羊就不爱吃了,就是看天吃饭。
可当我们有了卫星的帮助,变数可尽在掌握之中。
我们的地球每天接收到一千多颗卫星传输过来的数以亿计的数据,现代的卫星技术已经可以观测到亚米级别,这意味着我们能从万米高空观察到地面几十厘米大小的物体。通过卫星遥感,能精准到任何一小块土地的天气情况和植被生长状况。张文鹏:我们提供了草圈的位置,草圈的面积,草的长势以及整体的气象预测预报服务。从这些斑驳的绿色可以看出哪里长的好哪里长的不好。
张弓:这就是我们的好处,我们有个上帝的视角,我们是从天上往下看的。有的时候我们发现草圈里面有一块长得特别不好,但你发现不了。
一个半径150米,面积相当于105亩的草圈,一些牧草大户有几十上百个,想要了解每一块草地的生长情况,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工成本,而通过张弓团队的卫星数据,牧草种植户可以第一时间直观地掌握任何一小块草地的情况,哪里出了问题,都可以及时解决,不仅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牧草质量,而这种优势可以一直延续到下游的牛羊产业链。
顾竹:但是我们通过卫星,一个天眼的角度,能够看的非常清楚。有的放矢的去看,当然你也可以开着车,把这一百万亩都转一遍。
张文鹏:对于我们来说,空间和时间都不太成问题,你坐在家里,就可知天下事。
张弓深信,这不是他们三个人的狂欢,而是一场时代的变革,一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最波澜壮阔的变革。而他们,要成为这场变革最早的参与者。
张弓:改革开放对于我来说,我看到了中国正从5000年来的小农经济模式向未来的集约的数字的农业迈进。
张文鹏:数据其实可以高效得了链接农业的生产链。
顾竹:我们是真正的理解这个国家,理解这个国家的农业。
张弓:这样一个契机,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不多的,我们生逢其时。
相比阿鲁科尔沁的牧草肥美,阳关的绿色显得弥足珍贵。
当地人称呼这里为西土沟,是冰川雪水冲刷下来形成的河道,也是老何养鱼的用水来源。这些经年堆积下来的泥层诉说着炽烈西风,大漠骄阳。这里的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干旱和水患的冰火两重天,老人的皱纹里仿佛都雕刻着雪雨风霜。
何延忠:堤坝,年年修,年年垮 。
这片废墟,是老何来到阳关之后建立的第一个抗洪指挥部,如今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老何特地把这片废墟保留,为的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当初吃过的苦。最初5年,他在这里和员工同吃同住修筑堤坝,虹鳟鱼基地也初见规模,因为过于疲劳,他曾四次严重昏迷,威胁生命。
可就在2007年7月5日,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给老何带来了致命一击。
何延忠的女儿:洪水下来就填平了, 鱼,横尸遍野,什么都没有了。
何延忠的副总王永斌:我当时跪在那里哭了一场,何总当时是一言不发。一个多小时一声不吭。
何延忠:一想起这个事情我就特别心疼。
这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000万。可洪水似乎并不满意,那一年,大大小小18次洪水攻击着老何的基地,公司一百多个管理层,在那一年走了80多个。
何延忠的副总王永斌:有待一天走的,有早上来晚上走的,有待一个礼拜走的,有待一个月走的,有待半年走的,半年走的都是长的了。
老何也开始怀疑自己,这样坚持到底值不值。
何延忠:科学家都解决不了的事情,我们几个农民能解决吗?你和老天爷过不去,这是个无底洞啊,太难了,好多朋友来看了以后,说你一下就变老了。
何延忠的副总王永斌:然后你4次,差些命都没了, 图啥。
这棵杨树,老何和员工都叫它希望之树。谁都没有想到,最后是它,把老何留了下来。
何延忠:当我看到这颗树的时候,我一下就清醒了。这么粗的一棵树,它都已经枯死了,但是我发现它重新长出了一个嫩芽。这有它的原因的。如果这颗树能生存,我们也能生存。
十年前重新发出一颗嫩芽的的希望之树,如今已经生机勃勃,而另一种生机,在2000多公里外的河南。
也许顾竹自己都想不到,拥有美国空间科学博士学位的他,有一天会来个大跨行,和养猪亲密接触。
顾竹:这就是真实的生产环境,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这样的环境。如果不下到第一现场,所有科技都是空谈。
顾竹团队研发的这款应用软件,只需拿着手机,在养殖场里走一圈,所有猪的身高,体长就可一目了然。
顾竹:通过我们后期的AI算法,能够更快的了解猪的情况,比人来管理更高效。
有了这些数据,养殖户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每一头猪的身体状况。
相比张弓想改变世界的疯狂,顾竹更偏于理性,他最擅长的是解决问题。
9月,陕西千阳的苹果丰收,而半年之前,顾竹团队通过计算机就能数出上万亩果园中每一棵苹果树上花的数量,从而预估产量,并合理疏花疏果。这个任务,人眼不可能完成。
10月,安徽阜阳的玉米丰收,这不是普通的玉米,而是有卫星遥感大数据保驾护航的玉米。同样一片玉米地,产量相比去年增收百分之十。
种植密度,土壤水分,光照时间,土地坡度,一块玉米地上,一个老农民的毕生经验,其实都可以用大数据完美呈现。
张弓:农业是非常需要经验的,这些经验是对当地知识的一个总结。
顾竹:用科技能够把老农民的经验复制到一百万亩上去,这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他们的经验,可以用数据分析,这些数据是可以复制的。
看似玄妙的大数据其实已经和农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张弓和他的团队来说,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实现一件事情。
张弓: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做。
知天而做,老何必须付出的更多。
今年的第一场洪水即将来临,老何带领员工抓紧时间巩固沙障。
和沙漠斗了18年,今天的老何,心态已然完全不同。
何延忠:我和沙漠是朋友,不是斗争了。
18年,老何带领员工一起,创造出一个世界级治沙抗洪领域的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一群中国农民的壮举。
18年,他们挖出了13条百里河道,把奔流而下的洪水分流,洪水巨大的力量被划分为13份;
何延忠:分流化解的作用。
员工:我亲自带着挖掘机,装载机,上去,拉油,干。
而更聪明的壮举隐藏在这片泥浆下。一场以害治害,顺势而为的好戏在这里上演。
何延忠:哪里需要它我就给他调到哪个地方去,给沙漠盖了一层被子,防止沙丘的移动。
给泥石流引路,让黏土固沙效应发挥奇效,移动的沙丘被盖上肥沃的泥浆,生命在这里滋长。
接下来是以沙治沙的奇观,巨大的沙障绵延数百里,如沙漠长城横亘在阳关和沙漠之间,成为一道巨大屏障阻止了沙漠的推进。
可中国农民还有大智慧在后面。
21公里渗滤净化工程,洪水通过沉淀,渗滤,净化,完成了一次以水治水的奇妙旅程,洪水也可变清泉。
分流河道,泥浆灌溉,沙漠长城,渗滤净化,四大工程,耗时十年,老何和员工移动沙丘石山500多座,拉运砂石料一亿多立方米,把沙漠击退134平方公里,抗击洪水泥石流一百多次,恢复万亩防护林,在沙漠里养殖虹鳟数百万尾,阳关镇居民用水量增加2倍,守护了敦煌一方水土,保卫了阳关镇5000多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如今,员工们都已经被老何感染,跟着他一起守护家园。
员工:我感觉特备自豪,祖祖辈辈没有解决的事情,我们给它解决了。
如今,老何把这里打造成集虹鳟鱼养殖,沙漠体验旅游,葡萄种植等一体的综合体。阳关的沙漠上,老何用18年造出一片绿水青山,换来一座金山银山。
何延忠:当枯木逢春的时候,当绿叶叶发起来的时候,当把阳关镇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保住的时候,作为一个农民,我有成就感。
改革开放40年,创造了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奇迹”, 而了不起的中国农民在这片沙漠里创造出另一个奇迹,一个诉说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命奇迹。
梭梭树,沙生植物,已然在老何的泥浆杰作里肆意生长,而另一片梭梭,需要张弓的帮助。
徐春荣,孙文明,是巴音淖尔磴口县一家农牧林公司负责人,他们想要最快了解今年新种植的万亩梭梭长势如何,这还要依赖张弓。
兄弟俩很担心,因为今年的梭梭苗看起来长势一般,可张弓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张弓:我们看梭梭都是黄色的,其实通过我们的卫星,航拍,红外拍摄,梭梭是红色的,你们看起来灰灰的,其实是红色的,它们正在做旺盛的光合作用。生命真的很神奇。
梭梭树项目是张弓团队的一个公益项目,对于张弓来说,沙漠中坚强的梭梭小苗似乎能在他的疯狂与理性之间寻找到一个最温柔的平衡点,一个当代高科技人才对家园的热忱通过这小小的梭梭苗似乎全部释放出来。
张弓:很荣耀的一件事情,从小的方面来说我在帮国家守护这些新的生命,从大的曾名来说,我记录了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这个一个过程。
如今,张弓团队已经服务中国上百家农业企业,服务土地面积超过一亿亩。
今年的虹鳟鱼出塘了,现在,有人叫老何沙漠渔夫,也有人叫他沙漠斗士。在中国,还有很多像何延忠一样的生态保护者,他们都是农民。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为世界提供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的“中国样本”。建设美丽家园,中国农民,从未缺席,永不止步。
84农业网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任何关系,请网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84农业网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84农业网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仅作为参考。